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國車企在港台

  • 時間:2023-11-29 21:5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中國車企在港台
許多熟悉的歐洲汽車品牌,其實現在都已是中國車企的旗下品牌或子公司。圖為上海汽車臨港工廠。(圖:中央社資料照片/中新社提供)

以往我們都會取笑吉利汽車、比亞迪等中國車企的車就是工業垃圾,而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經擁有本土汽車製造工業的台灣更曾打入當時的中國市場。但這幾年開始,在香港與台灣甚至歐洲等國都不停的看到中國車企的身影,台灣人會如何選擇?

「社會在走,行情要有」

歐洲車在香港與台灣似有著比日本車和台灣組裝的國產車有著更高的地位,開著一輛歐洲車對部分人來說是社會地位的象徵,網路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一句金句「社會在走,行情要有」充分表達了貴價車與身份在台灣社會中的關係。加上台灣本身大公路建設主義的都市規劃思維下,造成公共交通工具與行人道路嚴重落後於整體城市發展,想快速通勤又不想皮包鐵的話,買車是更為理所當然的選項,因此在主流家用級車型講求性價比的群體中,如果有一些歐洲品牌的價值的話,可以說是CP值爆表。

說到合乎這些條件的車,就必然會提到最近賣得火爆的MG品牌,憑著豐富的車身與駕駛輔助配備加持,加上相對低廉的價格,而且MG品牌本身的英國車企底蘊,在導入台灣後發展高速成長,2023年9月單月領牌數量為1105輛,僅僅排在三大日本車企(豐田、本田、日產)的台灣組裝國產車之後。

原來這些都是中國車!

又便宜配備又好,還是歐洲品牌,不香嗎? 不考慮品質的話這些價格當然是便宜的(MG在台灣2022上市以來已經有車款需要召回),但這個價格優勢除了是因為台灣本土組裝的因素以外(進口車要另外加價20%的貨物稅),MG品牌背後的母公司——上海汽車集團(上汽)也是另一個影響價格的因素之一,憑著中國低廉的生產成本令車價能夠進一步壓低,對台灣其他國產車造成更大的威脅。

其實不止近年重新引入台灣市場的MG,加上同為上汽旗下的MAXUS上汽大通即將來台,很多大家非常熟悉的歐洲品牌其實現在都已經變成是中國車企的旗下品牌或子公司,例如瑞典車企VOLVO富豪汽車(以及其合資電動車品牌POLESTAR)、英國超跑品牌LOTUS蓮花、原本賓士二線品牌SMART等等,這些車企近幾年來都陸續被中國不同汽車集團收購併購(上述三個品牌目前均為吉利汽車子公司或合資公司),中國車企因此可以轉生成為豐富歷史底蘊的歐洲車公司來拓展歐洲以及亞洲市場,其中當然包括賣得具市場規模的香港與台灣。

香港與台灣的汽車是分屬右駕與左駕的兩大市場,一般來說中國車企因本身也是左駕市場,所以會優先發展其他的左駕外銷市場,但財大氣粗的中國車企近年積極擴展,不同中國品牌也在澳洲、南美市場等獲得優異的銷售紀錄,加上大舉進軍的香港與台灣市場,也是因其配備與價格優勢所帶來的結果。

台灣與香港在汽車都有極高的稅率,香港沒有汽車製造業就不在討論之列,但台灣有本土的幾家汽車工業加持,但卻欠缺應有的本土產地價格優勢,令主流級別的車市被中國車企攻占。雖然說中國車企的價格破壞者角色只會為消費者帶來好處,但如果以維護本土工業的前提來看,這可能就不只是價格的考慮,而是政治的考慮了,中國企業未來亦必然會在台灣打起更多更強的價格戰,這會是台灣人更需要深思熟慮的時候了。

作者》關山月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