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當文化與科學變成國家發展成就

  • 時間:2023-12-15 21:1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當文化與科學變成國家發展成就
位在新界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即將面臨「殺館」拆卸的命運。圖為博物館側門。(圖:MK2010/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一個地方如何讓當地民眾產生本土的認同感?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文化」這個答案,很多的香港研究都與「香港文化」脫不了關係。然而,當到了「愛國愛港」的政治正確掛帥的時代,香港的文化仍能堅守得住嗎?

「國家成就」先於香港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建議設置的「國家成就」博物館,但在談這個政治建築之前,我們要先談一下整個事件中被牽連的另外兩個原來博物館,分別是科學館與文化博物館。1991年落成的香港科學館是香港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2015-16年度資料顯示曾接待多達110多萬參觀者,旁邊同時設有香港歷史博物館,假日時不止遊客會去,同時也是香港人假日休憩的集中地,可以說是不同年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之一。

另一方面,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則是主權移交後才落成的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常設有許多不止是香港人、而是華文圈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人物相關館藏,包括有金庸、李小龍、張國榮、梅艷芳等,更有多樣化的非物質文化館藏,例如粵曲、廣東歌流行曲及香港電影的歷史等展覽,紀錄了大量香港流行、娛樂文化的重要歷史。其中的常設展覽「瞧潮香港60+」就有展出巨星梅艷芳的舞台服飾,亦曾舉辦另一巨星、人稱「哥哥」的張國榮紀念展。本來在年底的12月24日將舉辦《絕代芳華.梅艷芳》紀念展,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展覽還未開始,作為場地的文化博物館卻迎來其命運的終結,香港政府宣佈即將把文化博物館「殺館」拆卸,並把科學館移至沙田,再把科學館原址的尖沙咀地皮讓路予未來的「國家發展成就專館」。

本土文化的焚書與坑儒

今天我們在講文化博物館,不同的館藏就是把香港本土文化紀錄下來的載體,如同一句我們老生常談的話「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既然文化博物館有盛載著香港本土文化收藏的話,那在政治任務的前提下就是一個最好的打擊對象,拆掉的本土文化與取而代之的愛國符號之政治意涵昭然若揭,如同秦始皇要統一六國一樣,要先把其他國家的書與書中記載著的文化焚毀。

文化與科學變成國家發展成就,2020年後的香港政府都一直在建構這些發展成就,不斷以「國安」名義破壞本土文化,例如隨意把公共圖書館的書籍銷毀;六四運動的重要象徵——「國殤之柱」等屹立多年的公共雕塑也已「被消失」;一些與政治關係不大的圖書或者講述殖民歷史的書籍相繼遭整改以及下架。焚書坑儒時期的香港政府可以在任何事情上都變得極為敏感,政治掛帥、寧左勿右的心態非常明顯,因為這就是「中國化」的前奏,剝奪港人的身分認同與共同回憶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

這一次講了焚書,下一次我們談坑儒。

作者》關山月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