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屬於我和你的年少日記

  • 時間:2023-12-18 16:04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屬於我和你的年少日記
香港電影「年少日記」拿下本屆金馬新導演獎,鄭中基(圖)在電影中飾演嚴父暴打兒子黃梓樂。(圖:光年映畫提供/中央社資料照片)

(本文含有少量劇透,請自行斟酌閱讀)

港片《年少日記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最近在台灣於聖誕節檔期前上映,作為在台灣的香港人真的很感恩,即使不在香港仍然經常有看到新港片的機會,更難得的不是一般強勁卡司的商業片,而是新導演們的劇情片。過去在台灣提到港片,很多時候就直覺覺得是不是在講周星馳呀、古惑仔之類,而年少日記這套戲就完全不是這個舊港片的取向,而是在探討一個近年來在香港與台灣都有在共同面對的問題——學童自殺。

當自殺成為社會話題

自殺這個話題對香港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有的是希望捨身取義,例如反送中運動中的梁凌杰、盧曉欣與之後的梁健輝義士等等,這些人與他們代表著的意義是我們應該銘記的。亦有一部分的人可以說是被社會所殺的,例如電影中的小學生,或者是這幾年在香港或台灣中因為學業而自殺的學生;當中2019年台灣大學畢業生代表曾經說過一句話非常能夠代表一些學生的心聲——「到底要如何才能在這強者環繞的校園、乃至充滿不確定感的未來裡,脫穎而出?那時的我們都沒有答案,唯一共同的想法只有:『唉!人生好難!』」,這些好難的人生可能不是一些物理上的難,而是心靈上的難,這個「難」是在於我們或許都不知道可以怎樣去應對的「難」。

當情緒病成為流行病

情緒問題在現今的社會是十分普遍的,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曾經或正在面對當中。一項針對香港人情緒健康的研究發現,在武漢肺炎疫情期間,有多達19%受訪者出現抑鬱徵狀,14%有焦慮徵狀;同時根據較早年份的香港精神健康調查,每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在疫情與社會運動過後的香港只會不跌反升。而作為香港人的筆者,其實都一直在與情緒問題共存,這一年以來我都會好像《年少日記》的主角鄭有傑一樣,會自己跟自己講話,也會寫好多好多的日記,把那些想通的話、與自己想講的話紀錄下來,而這個過程的意義是在於面對一些以前不敢、跟沒有面對過的自己。

很多時候那些已經不在或有這樣的想法的人,他們日常生活可能與一般人無異,你不太會覺得他們「原來是這樣」的情況,那很多時候就是一種拼命無恙,是一種沒辦法放過自己的心態,所以有時候會一直希望以一個逃離的心態來掩蓋那些心中的傷痕,只是這種虛掩並不會帶來真正的面對,而只是化為一縷陰影,持續在過去與現在糾纏。情緒問題不存在「選擇性」,社會整體性的問題正在集體謀殺每一位社會的未來,照顧自己是我們每個人的首要任務,而在照顧自己的同時也是一個契機,一個自我救贖的可能性。願我們都可以不再對自己那麼苛刻,未來在了解自己過後,總會有轉化的機會。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

作者》關山月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