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國與香港股市表現 證明李強對中國經濟的解讀錯誤

  • 時間:2024-01-23 16:0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中國與香港股市表現 證明李強對中國經濟的解讀錯誤
香港與中國股市的表現已非單純的短期資金流動問題,而是長期經濟環境改變所產生的結果。(資料照片:AFP)

香港恆生指數在本周一跌破15000點的關卡,自去年以來,香港、上海綜合指數與深圳綜合指數的下跌幅度已與主要國家的股市無法相提並論。2023年底上海綜合指數、深圳綜合指數與香港恆生指數分別較2022年同期下跌3.7%、6.9%與13.8%,但是,包含台灣、日本、美國與德國等國家的股市,2023年的指數表現均有超過20%的漲幅。這顯示,香港與中國股市的表現已非單純的短期資金流動問題,而是長期經濟環境改變所產生的結果。面對中國實體經濟衰退的趨勢,本專欄在「中國經濟頻頻爆雷 投信業對中曝險影響不容忽視」一文中已提出預警,希望台灣相關業者與投資人可以做好因應,避免損失擴大。

欠缺完善法律基礎 中港資金人才紛紛出走

在中國通過香港送中條例、實施共同富裕與反間諜法後,中國的法律制度與政府執法方式已無法受到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信任,在沒有完善與可信的法律基礎下,財產權已無法受到保護。因此,市場機制可能無法運作或嚴重失靈。在此情況下,包含生產者與消費者在內的社會個體將沒有追求自利的誘因,此時,具有移動能力的個體將會選擇離開中國與香港,到其他財產權受到保護且法律可以信任的國家投資與就業。當中國與香港的資金與人才面臨這樣的「推力」時,即使中國近期可能推出2兆人民幣規模的股市平準基金穩定市場,但其幫助應該不大。這是因為,若法律制度與政府執法方式已不可信賴,則再多的刺激措施都無法確保財產權。

平心而論,中國政府早已發現資本市場的問題,中國證監會在去年八月推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一籃子措施,包含調降證券交易經手費與券商佣金,加大社保基金、保險資金、年金基金等中長期大型資金引入力度,提高權益投資比例。但是,在中國房地產業者仍面臨龐大債務危機以及地方政府債務違約的情況下,中國整體經濟仍未看到好轉的可能。若中國對外出口動能持續衰退且國內需求又存在通貨緊縮,則中國廠商的獲利必然衰退。這些廠商將獲利持續投資的可能性也會降低,故廠商未來的生產力將無法進一步提高。

中國對產業監管趨嚴 股市要漲難上加難

更重要的是,在面對中國既有的政治環境下,許多廠商並非不願意投資,而是不願意在中國投資,這些廠商也包含立訊、寧德時代、宇舜光學等消費性電子與電動車供應鏈的中國廠商。隨著中國的市場需求減少以及其他國家的需求增加,廠商外移的誘因一定會進一步提高,進而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

再者,影響一國股市的原因非常多元,但是,在資金跨國移動的速度愈來愈快的當下,每個國家的股市漲跌主要仍會受到該國經濟基本面的影響。一國股市的指數創高,也不一定表示每個產業都變好,但主要產業的競爭力會是強的。當中國對於數位平台產業或遊戲產業等具高度競爭力的監管趨嚴,這些原本被全球看好的中國產業獲利必然大幅降低,中國與香港的股市要上漲也正更加困難。相較於去年許多國家央行為了對抗物價上漲而採取升息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中國則是採取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來維持房地產業者的流動性。因此,若考慮資金的充裕程度,則中國股市應是相對其他國家更具有上漲的潛力。

最後,雖然中國總理李強在世界經濟論壇(WEF)表示,「選擇中國市場不是風險,而是機會」但是,從去年至今的全球股市表現可以知道,全球投資人的行為與李強對中國的看法完全不同。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