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我究竟是誰

  • 時間:2024-01-28 22:4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我究竟是誰
離散港人即使身處異鄉,仍心懷家園。圖為香港街景。 (ling_gigi/Unsplash)

筆者離開香港,已是四個春秋過去。在遠離了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之後,我發現自己對「身份」的理解正如這跨海的距離般,愈來愈遙不可及。當筆者擁抱新生活,試圖在異地扎根時,一個問題縈繞心間:我還能稱自己為「香港人」嗎?

不可否認,筆者的記憶中,那片繁華的都市仍然閃耀著屬於她的光芒。但是,從2019年開始,社會運動的洪流,警察的鐵拳,國安法的陰影,一切對抗與變遷,都在無情地侵蝕著那份記憶。香港,這個名字,似乎已不再代表著筆者心中的那片土地。

筆者記得,那些年,街道上的風格徬彿變了調。從熟悉的廣東話到普遍化的普通話,從傳統的茶樓到充斥著的國際連鎖店,這一切的改變,讓筆者感到了陌生。法律、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變化,似乎都在告訴筆者,這不再是你熟悉的香港。

這四年來,筆者心中的香港正經歷著一種悄然的消逝。這是筆者的成長之地,是孩提時代的遊樂場,是青春的戰場,是夢想的起航點。但當一切都在變,當那片土地的模樣不復從前,筆者的身份認同感,也隨之生變。

如果說身為一個「香港人」需要熱愛這個地方,那麼當這份愛因故鄉的改變而變得複雜時,筆者是否還能堅持這個稱謂?心中的那份熱愛,確實未曾消逝,對這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筆者仍舊懷著深情。但這份情感,已不再是單純的懷舊或愛戴,而是摻雜著無奈、憂傷和深深的掙扎。

這是筆者的矛盾:離開了,卻無法真正放下;關注著,卻又無力改變。筆者的身份,好似被困在了時空的夾縫中,那些熟悉的街道、聲音、味道,在記憶中逐漸模糊,而新的生活,又無法完全填補那份空缺。

筆者思考著,或許,身份不應僅僅局限於地理和政治的定義。香港人的身份,更是一種文化和情感的認同。那份對自由、對正義的渴望,對多元、對包容的追求,不正是筆者身為香港人的驕傲嗎?即使身處海外,筆者仍然堅守著這些價值觀,用行動在異土上重塑著那份香港精神。在筆者的腳步下,一個新的香港正在心中慢慢成形。

筆者開始意識到,所謂的身份認同,並非一成不變。就像香港這個城市,經歷風雨也許仍能重生,筆者的香港身份也在變遷中尋找著新的定位。雖然那片土地正在變得不可識別,筆者對它的愛和記憶卻是深植於骨髓的。

筆者想告訴自己:你仍是一個香港人,無論你身在何處。你的身份,不僅僅由你的過去決定,也由你對未來的選擇和承諾定義。或許筆者已無法在香港的街頭尋找到那份曾經的熟悉感,但可以在自己的心中,重建一個屬於自己的香港。

筆者的身份,像一幅拼圖,分散於世界各地,但核心的部分仍然堅持著那份最初的模樣。在筆者的言行中,在筆者的抉擇中,香港的影子始終存在。這份影子,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卻始終不曾消失。

總結來說,筆者的身份認同,或許已不再是那個僅僅住在地圖上某一點的香港人。筆者的身份,是一個流動的概念,一個在變化中尋找自我、在挑戰中堅持原則的香港人。不論這個地方怎樣改變,筆者心中的香港,那個充滿愛和希望的地方,將永遠存在。

筆者是誰?筆者是一個身處異鄉,心懷家園的香港人。一個在矛盾中尋找答案,在變遷中尋找自我的香港人。這份身份,不僅僅是出生的地方,更是筆者選擇擁抱的文化和價值。無論未來的道路如何曲折,這份認同將伴隨筆者,成為不滅的光。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