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港中民商事判決相互強制執行 更加速外資撤離

  • 時間:2024-02-01 14:0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港中民商事判決相互強制執行 更加速外資撤離
圖為香港證券交易所。(AFP)

香港恒生指數在一月中跌破了一萬五千點,進入2024年,短短不足一個月幾乎「跌足每一天」。市場情緒化地恐慌,各種「數據化」放大在所難免,其實距離恆生指數上次如此低見並不久遠,也不過年半。然而事出有因,年半前仍可卸膊疫情,大圍環境,反正藉口多多,今次連政府官員都三緘其口,回應可免則免,定有內情。

事實放在眼前,全球經濟都在走向復甦,美國股票市場從疫情至今逐步上揚,雖然未回到高峰,但也收復疫情迷失的三年失地。日本台灣更是屢創新高,台灣加權指數和恒生指數的黃金交叉,過去數月直接成為台灣選舉「生招牌」,唯獨香港原地踏步。

翻開香港新聞,當然不會找到答案,一星期內急瀉二千點,以前報紙早已大字標題「股災」。這是香港最恐怖的境況,大家都知道不妥,但卻無人能說出不妥,於是沒有人知道不妥。這個不妥是中國政策近來的更新。

《內地民商事判決(相互強制執行)條例》一月二十九日生效,條例的作用簡單而言,是以後無論在中國或香港被判民商訴訟敗訴,判決經申請後會在兩地互通,而無需如以往需要在異地另起訴訟。舉例以往在中國因訴訟敗訴被判追討賠償,上限僅為在中國境內的資本額,香港存放的資金毫不受中國判決影響。假設市值1000萬的公司將大部份,如900萬資本額放在香港,即使在中國因合約糾紛、融資困難等而被追討賠償,法院只能凍結存放於中國境內的100萬資金,能被追討的賠償額最高僅能達100萬,但香港的900萬並不影響。

過往不少富可敵國的企業在國內「生意失敗」、說倒就倒,但高層依然可以逍遙自在,多少和香港的走險有莫大關係。新例下香港的900萬一樣可以「收歸國有」,簡單而言是完全抹煞香港市場作為中國資金避風港的共用。

香港市場多為金融、地產、公用事業股票,但香港人口近年急促流失,中資的股票更要面對內卷泡沫的惡果,整個市場萎縮下,香港市場難言有未來潛力和吸引性,股價下瀉確實合理。一個市場可以有「避險」和「升值」之用,但香港在新例實施後,防波堤拆,「北水」中國資金需要另覓碼頭兩個市場作用都蕩然無存,自然就毫無價值。

條例的實施還有另一值得細味。假設外資公司在中國被控告並判敗訴,新例下可以按照資訊互通,申請在香港追討賠償。今後香港淪為中國市場,外資公司面對中國法律,結局可想而知。中國多年來的山寨版權官司,惡人先告狀屢見不鮮,喬丹牌與Jordan的事例堪稱經典,以往尚可以拒絕進入中國自保,大概外資進一步離港移民潮不遠,香港離世界更加遙遠。

作者》布寒野  前香港網媒編輯,飄洋來台後繼續心繫家園。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