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六四35年/何曉清:人民對公義的追求 不是坦克能毀掉

  • 時間:2024-05-29 18:58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程寬仁
六四35年/何曉清:人民對公義的追求 不是坦克能毀掉
歷史學者何曉清呼籲大家,今年6月4日在世界各地點燃手中的蠟燭,追求公義真理。(何曉清提供)

華裔歷史學者何曉清多年來在歐美各國大學進行「六四講座」,她表示,六四牽涉的不只是「政治」,而是「人性」,希望在六四35週年那天,大家能在世界各地點燃手中的蠟燭,告訴中共,人民對公義、對自由的追求,是用坦克、用機槍也毀不掉的。

研究六四自我放逐 香港學校無預警解聘

加拿大籍華裔歷史學者何曉清是第一位在美國哈佛大學開設「六四事件」相關課程的華裔學者,後來到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任教,卻在去年10月遭香港政府拒絕延長工作簽證,校方也同步將她解聘。

20多年來,何曉清因為研究六四、研究流亡者,時常搬家,過著自我放逐的日子,她去年遭到香港中文大學無預警解聘,還不得進入香港,想要把香港住處和系上辦公室的物品和書籍搬出來,全靠朋友的幫忙,面對當時的窘境,直到現在,心情都還無法完全平復。

何曉清:『(原音)我是一個研究流亡者的人,我過去覺得我是很了解他們的,因為我研究他們那麼多年,我也覺得要把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上面去想,做一個好的歷史記錄者都應該這樣,可是等到我自己要拿著兩個箱子,無家可歸的時候,你發現你過去對所有的這些認知,都不足以來支撐你要去過這樣的生活。』

六四是「人性」 要為逝去者發聲

但無論如何,何曉清知道,自己有責任要持續講述六四的歷史,尤其要為已經無法發聲的人講話。何曉清:『(原音)就是這個記憶和歷史,特別它現在被扭曲、被打壓,還有就是天安門母親他們很多人都已經去世了,或者已經年紀很大了,那他們都在一個不能表達、不能說話的、還是一樣的國土上,那他們連公開悼念自己的孩子都不可以,我覺得我們是有這樣的責任,我應該替那些不能再給自己說話的,就是1989年永遠被沉默在天安門廣場附近的這些同年人,也要替他們來講話。』

她也強調,六四不只是政治,六四是人性,一個政府不應該動用坦克、機槍,去對付手無寸鐵的人民,及和平示威的學生,所以她呼籲人們一定要共同爭取公義。何曉清:『(原音)6月4號那天,在香港已經沒有維多利亞公園的蠟燭了,但是我們在世界上不同的角落都會舉起蠟燭,所以我希望,每到一個地方,可以在報紙上、在媒體上、在網絡上,看到大家都點燃手中的那一支蠟燭,來告訴那個政權說,我們對人權、對公義、對自由、對民主的這些追求和渴望,並不是他可以用坦克、機槍來毀掉的。』

中國民主運動總有一天會勝利 請台灣守住民主自由

每到六四這天,何曉清都會穿上黑色衣服,表達哀傷。她說,中國社會的民主運動,無論未來還會歷經多少次的失敗,「相信總有一天,歷史會站在我們這一邊」。

今年6月4日,何曉清將在美國史丹佛大學進行講座。何曉清:『(原音)因為我每天都在過六四,我20幾年我的生活、我的教學、我的寫作、我的演講、我的所有,我就是在做這個研究、在講述這個故事,反倒到6月4號那天我就覺得很輕鬆,因為那天大家都在講、都在紀念、都在表達,我覺得我不用一個人很辛苦的去背負著這個十字架來走這條路。』

她也談到,今年初和許多華人一樣,都在關注台灣的總統大選。何曉清:『(原音)看著台灣,大家可以去投那一票、去選舉,我會為此內心會很感動,就覺得也很感觸,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大陸這麼多年,一直大家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在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自由來爭取,可是我們還沒有得到,但是在台灣我們就看到了,就是有很多想法這樣子。』

何曉清指出,中共很會統戰,而且很懂得利用各國的民主機制,來反民主、破壞民主,並藉由滲透來做大外宣,這對民主社會是很大的挑戰。她說,希望台灣能守住辛辛苦苦得來的自由和民主,雖然不是有了民主就什麼都好,但一定要具備民主機制,才能維護公民社會。


何曉清受邀到加拿大多倫多演講。(何曉清提供)

相關留言

六四35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