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六四35年/林培瑞剖析歷史與現實 底層價值觀的持續力量

  • 時間:2024-06-04 09:33
  • 新聞引據:德國之聲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六四35年/林培瑞剖析歷史與現實 底層價值觀的持續力量
在軍事鎮壓結束了天安門廣場為期七週的民主示威活動一天後,中國軍隊和坦克聚集在北京。攝於1989年6月5日。(美聯社/達志影像)

在「八九六四」民主運動35週年之際,美國知名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分享他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回憶與反思。作為六四親歷者之一,林培瑞表示,他對當時學生在人民大學門前匯報各地情況的場景記憶猶新。「有這麼多不同背景的人,有非洲學生,有林培瑞,有中國農民,有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都在那兒,似乎各種背景沒有關係。我們看人都是你是個人,我是個人,我們聽到的、看到的是最基本的人權問題。這給我印象相當深。」

近年來,林培瑞在紀念六四時有了更多「向前看」的情緒。他認為,六四事件顯示出中國底層對共產黨統治的反抗比想像的更深,而儘管經歷了大飢荒、文革等災難,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價值觀仍然存在。「現在回顧35年來,我更覺得哪怕習近平那麼想做個新的毛澤東,磨滅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成為習近平的崇拜者——這是一種表層現象。我相信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價值觀還沒有多少變化。」

談到美國社會對六四的關注,林培瑞指出,儘管政界、商界和學界對六四本身的關注度下降,但近年來,隨著中美關係的緊張,這些群體更願意公開批評中共的做法。「從大概五、六年前,很多商界人士就很失望。發現他們去辦合資公司時,中國的合資夥伴常常只是借用他們的科技能力,然後創辦自己的公司與之競爭,而且產品更便宜,因為能更剝削勞動力。所以很多商界很失望。」

面對許多中國留學生對六四事件的無知,林培瑞感到困擾。他認為這源於中共對歷史的歪曲和隱瞞,以及學生出於民族自尊的自衛反應。為了幫助學生了解真相,林培瑞會向他們推薦一些由中國人自己製作的材料,如紀錄片《尋找林昭的靈魂》等。

對於去年爆發的「白紙運動」,林培瑞認為它與六四運動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區別。相同點在於,都是有理想的年輕人走上街頭,並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不同點在於,白紙運動採取了更加隱晦和創新的抗議方式,而且女性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展望未來,林培瑞認為,儘管難以預測類似六四或白紙運動的抗議何時會再次出現,但他相信,中國老百姓追求公正、願意反抗的價值觀和精神不會消失。「我最近編了一本劉曉波的自傳,他的最後一本書題名叫《未來自由的中國在民間》。他的意思也是這樣的:老百姓的價值觀沒有被壓死,早晚會出來……這種從下往上的要求更有希望。所以我覺得將來肯定會有這種要求。」

相關留言

六四35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