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亞美尼亞政壇風波 俄國默默摻一腳

  • 時間:2018-05-09 15:12
  • 新聞引據:採訪、路透社
  • 撰稿編輯:楊昭彥
亞美尼亞政壇風波 俄國默默摻一腳
反對派系都支持抗議領袖帕辛揚(Nikol Pashinyan)(圖取自fb)
亞美尼亞國會8日終於選出反對派領袖帕辛揚(Nikol Pashinyan)作為新任總理,結束3個星期來的政治危機。而根據3名消息來源,在原本的總理被抗議者拉下台幾天前,俄羅斯官員曾透過電話,與亞美尼亞抗議領袖和執政菁英進行高層接觸。
路透社報導,不同於過去前蘇聯國家發生的民眾起義,特別是2014年烏克蘭發生的流血運動,這次莫斯科(Moscow)當局並不支持亞美尼亞執政菁英,也不支持動用武力鎮壓抗議。
亞美尼亞反對派帕辛揚也不同於烏克蘭當年的反對派。兩個消息來源指出,帕辛揚表示,自己沒有計畫讓亞美尼亞離開莫斯科的勢力範圍,還採取行動對莫斯科掛保證,包括進行直接接觸。
另外,根據抗議領袖葛里戈里恩(Armen Grigoryan),以及一名親近帕辛揚圈子的匿名商人,抗議期間,帕辛揚曾與亞美尼亞首都葉里凡(Yerevan)的俄國使館對話,並與莫斯科的俄國外交部一名官員對談。
葛里戈里恩表示,他們曾與俄國官員合作,抗議領袖還向莫斯科解釋運動本質,並表示俄國封堵他們,不符合俄國利益。
俄國外交部未立即回應評論亞美尼亞危機期間,他們是否曾與葉里凡任何人接觸。
在帕辛揚推動抗議時,街頭支持者被鼓勵只展示亞美尼亞國家象徵,這是有意與2014年烏克蘭起義做區別。當年烏克蘭人舉起歐盟(EU)旗幟,曾激怒莫斯科政府。
至於危機的另一方,也就是統治亞美尼亞10年的薩奇席恩(Serzh Sarksyan),根據一個匿名外交消息來源,薩奇席恩力拚續留政壇時,也曾與俄國官員接觸。這名消息人士指出,4月23日薩奇席恩辭去總理的24小時內,曾與數名莫斯科官員電話對談。
俄國影響力並非亞美尼亞這次示威唯一要素,薩奇席恩行為失據,以及抗議運動充滿能量才是關鍵。不過,亞美尼亞各方與俄國接觸,或許可以解釋該國為何能在沒有暴力、警民未長期對峙的情況下拉下執政者。
亞美尼亞這波政治危機,肇因於擔任10年總統的薩奇席恩,上個月卸任後隨即當選總理,並且是依據他自己先前推動的修憲,將亞美尼亞政體由總統制改為內閣制,使總理成為權力最大的人,讓他得以繼續掌政。
但是薩奇席恩的自私舉措引發反對派抗議,在連續11天大規模民眾示威的壓力下,薩奇席恩被迫在4月23日請辭總理職務。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