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口蹄疫苗7/1拔針 豬肉外銷再現契機

  • 時間:2018-06-29 09:05
  • 新聞引據:中央社
  • 撰稿編輯:王育偉
口蹄疫苗7/1拔針 豬肉外銷再現契機
夏季水果盛產造成價格崩跌,不少果農擔心血本無歸。對此,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圖)1日在台北出席「仁者樂杉—台灣杉人工林國產材利用成果展」開幕典禮時表示,品相比較差的會驅動加工業者收購,品相好的部分會繼續洽談出口機會。
(圖:中央社)
全台7月1日將執行21年來首次口蹄疫苗拔針(不打疫苗)作業,之後一年如果不再有案例發生,2019年中即可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申請從疫區除名,獲認可後,可望恢復對外貿易,為畜牧業拓增商機。
根據農委會官方資料「台灣省處理豬隻口蹄疫紀實錄」記載,口蹄疫情爆發之前,1996年11月台灣地區養豬戶計2萬5357戶,在養豬隻總數為1069萬8366頭,毛豬年產值達新台幣886億餘元,占當年農林漁牧總產值20%以上,是產值最高的單項農產品,遠勝過任一種台灣水果或養殖魚類。
台灣於1997年3月發生史上最大規模口蹄疫情,造成毛豬交易崩盤,價格頓時腰斬,年產值新台幣886億元的市場榮景不再。為挽救毛豬產業,當年政府傾全國之力,2個月時間將疫情控制下來,由於當時全台撲殺的豬隻超過400萬頭,執行撲殺作業人員壓力過大,還曾傳出有防疫人員自縊,顯見作業規模龐大且繁重。
農委會防檢局分析口蹄疫發生背景,與當年的市場需求、產業環境有關,當時環保要求、飼料成本都比目前低許多,不僅可外銷,內需市場除了國人習慣食用溫體豬肉,也興起烤乳豬,毛豬交易均價每公斤仍有新台幣50到60多元,對比國產當年成本30多元,利潤高下,於是有人走私成本更低的海外肉品,因而引發疫情。
1997年5月中旬疫情獲得控制後,後來僅傳出零星案例,2003年後並無案例出現,但持續使用口蹄疫苗疫苗,如果今年7月順利拔針成功,外銷契機可望重現。
防檢局說明,過去日本拔針一次就成功,然而前提是日本在疫情感染未擴大時快速撲殺,才得以達成;反之,韓國拔針好幾次都失敗,分析除了環境消毒不盡徹底,也懷疑外籍移工攜帶肉品入境,還有旅行頻繁,也可能帶入病毒。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說,行政院已核定7月1日起停止施打口蹄疫苗為國家級專案計畫,將從地方到中央及產業端、邊境管制,跨部會強化防疫。
拔針挑戰分兩大面向,林聰賢說,首先是邊境防疫,其實從21年前發生口蹄疫情後,就已經跟海巡署、關務署等單位嚴加查緝不法走私,這部分行之有年,也會持續加強管制。
其次是國內的防疫作業,他說,政府除了持續輔導產業界落實生物環境衛生管理,包含過去牧場會有不必要的人進出,產業界已經逐漸改變觀念、作為,例如進出的人、車要進行管制、徹底消毒,前往疫區國返台,也要落實為期一週的自主管理,否則政府單位悶著頭做,防疫也一樣會破功。
他還舉例,這些年來,產業界十分配合落實通報,若發現豬隻有異狀,幾乎都會主動通報,因為確診時業者能獲得接近市價的撲殺補償,這對整體防疫與業者自身權益是雙贏。
林聰賢表示,若能拔針成功,台灣豬肉外銷之門可再重啟,但不會重拾過去量產的導向,而是要朝品牌特色發展,向國際行銷。若能成為非疫區,首站將前進東京奧運行銷台灣豬肉。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