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史博館閉館整修接地氣 預告3年後脫胎換骨

  • 時間:2018-08-09 14:4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史博館閉館整修接地氣 預告3年後脫胎換骨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暢談史博館閉館三年整修後,將以全新面貌面對國際與台灣社會大眾。(江昭倫 攝)
國立歷史博物館今年7月2日起閉館進行3年的整建工程,史博館館長廖新田接受央廣專訪時表示,史博館過去的定位是作為中華民國台灣對內、對外文化、藝術、歷史櫥窗,未來希望透過盤點文物與重新詮釋,更與台灣這塊土地接地氣,讓史博館重新脫胎換骨,以嶄新面貌迎接大眾。

1955年,台灣成立了國民政府遷台以來第一個國家級博物館,建館館址選定南海學園植物園內一棟日本木造建築,1957年更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1971年改建為現今所見的明清風格古式建築。
◎60年來扮演國家藝術文化櫥窗
史博館典藏文物超過6萬件,除了從河南博物館運台的華夏文物,也包含二戰時期歸還文物,還有來自政府機關、民間購藏與捐贈,以及日治時期日本藝術家的美術作品,更收藏有張大千、溥心畬等重要渡海藝術家與華裔知名畫家常玉的畫作。
1961年史博館開闢了「國家畫廊」展覽空間,提供當時許多台灣藝術家發光發熱舞台,藝術家李奇茂就親眼見證那一個美好年代。李奇茂:『(原音)歷史博物館是代表整個華人地區,在那個沒有空間的時代,歷史館就代表現代藝術館、現代美術館、現代社教館、現在民眾活動的藝術館,歷史館給我們台灣的貢獻一個往日的歷史跟現代歷史的寫照,台灣人藝術的創造也是從這裡開始。』
此外,史博館歷年來舉辦的展覽也相當多元,從古文明到現代藝術,從常民到精緻美學,無所不包。成立63多年來,史博館始終扮演台灣對內與對外重要藝術文化櫥窗。史博館長廖新田:『(原音)應該是說傳統、現代精緻、民俗、政治、美學,通通都包括在裡面,還包括科學,所以應該說無所不包了,過去30年的定位,過去就是中華民國台灣,文化、藝術、歷史的櫥窗,對內對外,應該算是公平的描述。』
◎修館整建 3年後將脫胎換骨
建館超過一甲子,儘管擁有風光歷史,但面對新時代,史博館明顯可見「老態」,因此在爭取到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10億台幣經費後,史博館今年7月2日起正式閉館整修,希望利用這段時間,重新盤點文物,並打造全新展示空間,包括在中和建置全新的庫房,館內人員也要重新再進修,提升專業,因應博物館競爭時代。
史博館現任館長廖新田表示,史博館重新整建後,一樓規劃大型展覽空間,二樓為國家畫廊,三樓為常設展。常設展尤其重要,館內人員將透過館藏文物重新詮釋,反映中華民國台灣整個的歷史脈絡,與台灣這塊土地更接地氣,呈現台灣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面貌。廖新田:『(原音)我們怎麼樣去反映這片土地上每個族群跟每個片段裡面那個歷史的樣貌,也沒有偏頗或者狹窄的史觀,而是把那個問題性跟各種不同歷史的面貌呈現出來,所以三樓的常設展變得非常重要,所以未來歷史博物館要把它原先有的特色持續深化,但是再加上要跟我們土地連結,這個工程要做下來。』
國際交流部分,史博館的腳步也沒有停止,目前已經確定館藏常玉作品將於2019年、2020年前往日本巡迴展出,未來史博館也會與故宮合作舉辦張大千作品大展,希望利用國際舞臺,讓國際對史博館有更多認識。
知道過去,才能更有自信走向未來!整修期間,史博館要檢視過去的路徑,從「史博製造系列」視角,作為研究跟展覽基礎,希望在2021年史博館66歲生日時,脫胎換骨,以全新的面貌面對台灣社會大眾與國際!

延伸閱讀: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