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極端氣候下的大地工程╱旱澇無常 應對有方

  • 時間:2018-10-05 18:5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吳琍君
極端氣候下的大地工程╱旱澇無常 應對有方
823豪雨造成南台灣淹水災情,雲林縣也在其中,原因在地層下陷導致水排不出去。圖為823豪雨造成雲林道路被淹沒。(資料照片)
(圖:中央社)
台灣歷經一場極端氣候帶來的823水災後,很多人都忘了,飽經豪雨強襲的中南部上半年才剛結束一段翹首盼望梅雨以紓解旱象的苦日子;此外,也很少人注意,極端氣候帶來的強降雨,早就在台灣東半部上演。面對非旱即澇帶來的考驗,政府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但也有早就樹立的工程典範可做他山之石。

◎面對乾旱 把水留住
面對越來越頻繁的強降雨威脅,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院長虞國興提醒,極端氣候不僅帶來洪水,也帶來嚴重的乾旱。以全球糧食10大輸出國澳洲為例,往年綠油油的一片草原,如今連農業大省新南威爾斯州都遭遇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乾旱,99%的土地完全乾裂,連澳洲總理都不得不在今年8月宣布,澳洲進入緊急乾旱狀態,並取消射殺袋鼠的禁令,以免和牛羊爭食糧草。
虞國興指出,如果連澳洲都面臨這麼劇烈的氣候改變,難保台灣未來不會面臨這種窘狀。他說:『(原音)澳洲是糧食輸出世界10大國之一,能夠把糧食輸出,象徵了一點,它的水資源是豐沛的,否則它怎麼種得出東西來?怎麼輸得出去呢?澳洲都如此,這麼劇烈的一個改變,所以我一直在呼籲,我們台灣應該要積極地準備面臨我認為是一定會到來的乾旱。』
更何況,今年8月下旬慘遭大水吞噬的南台灣,上半年還在鬧水荒,但如今,823帶來的水呢?虞國興說:『(原音)再看看我們台灣6月的時候,曾文水庫的蓄水量剩下2.2%。我們一直期待梅雨到來,梅雨到了,我們就旱象解除;那梅雨到的同一天,我們馬上面臨防洪。那這次823造成南部的大淹水,你現在仔細回想,哇!台南、高雄淹成那樣子,現在那些水呢?都不見了,都流到海裡,都排了嘛。所以台灣並不是沒有水,面對乾旱,我們要設法把水留住。』
◎開發利弊 須以科學為證
至於把水留住的方法很多,虞國興表示,像使用多年、也維護得很好的翡翠水庫,還有更早由日本人八田與一興建的烏山頭水庫,以及今年初開始二階段蓄水的湖山水庫;又例如桃園大漢溪今年初啟用的中庄調整池,或各地大小不一的滯洪池等等。虞國興強調,「利水」、利用水、好好地利用水,既可在乾旱來臨時紓解無水之苦,大雨來時,也有助防災。
對於環保團體經常以「破壞生態」的理由反對興建水庫,虞國興則認為,有沒有破壞生態,只要看看翡翠水庫就好了;湖山水庫開始啟用後,政府也應進行監測,看看當初保育團體擔憂的八色鳥生態,是否受到影響。
虞國興強調,建設與環保之間的爭議,須用科學數據來舉證,而非憑感覺下定論。就如當初雪山隧道開通時,許多人都質疑,雪山的萬年水脈被挖斷,不僅影響翡翠水庫的蓄水量,坪林的茶樹也枯死,連頭城的地下水井都開始枯竭。最後還是透過科學的調查比對,才證實並非如此。虞國興說:『(原音)那時候水利署就請我們幫他們做個分析,那最後我們就比對,發現(民國)92年跟80幾年的年總降雨量是一樣的,可是那一年進到翡翠水庫的庫容量比較多,而92年比較低,那後來我們發現是降雨型態的改變所造成的,那以前的雨都是綿綿細雨、大家雨露均霑;那92年它是降的時候很大一陣。』
◎樹立典範 「蘇花改」開公共工程先河
中興顧問社大地工程研究中心組長蕭富元也指出,雪山隧道興建之初,並未進行水文地質調查,因此雖然在開通的過程中出過好幾次大水,也有觀測當時的出水量,但並沒有平時的觀測資料,也沒有水位甚至河川流量的觀測,因此之後對於是否挖斷龍脈的各種懷疑,都只能流於臆測,沒有具體的科學數據可以比對驗證。
所幸現在正在興建的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計畫,從2012年興建之初,就開始針對三大隧道段著手進行水文地質調查,也成為台灣公共工程史上的典範。負責這項調查工程的蕭富元說:『(原音)其實我們當初接到這個案子,也蠻戒慎恐懼的,因為它是首創嘛,第一個在施工期間做完整的水文地質調查。就是我們從當時完全以經濟開發,一切需求為主,到蘇花改就是很明顯的改變。以前做公路工程,哪有像蘇花改這樣做那麼多生態調查、做那麼多地下水,甚至做文化遺產調查,沒有嘛,現在有啦,現在有,而且以後我覺得它會慢慢變成一個常態,那我覺得這個進步是很可喜的。』
也因為做了完整的水文地質調查,因此即使發現蘇花改沿線的東澳嶺年雨量高達7,000多毫米,即使2016年施工期間,遭逢尼伯特、莫蘭蒂、馬勒卡及梅姬颱風接力來襲,還有2017年卡努颱風外圍環流帶來的驚人豪雨,導致隧道工程不斷出現大量湧水,最大出水量甚至一度高達每分鐘113.5噸,但是由於已經掌握沿線的水文地質變化,因此得以在兼顧安全、經濟及適用性的情況下,逐一克服老天帶來的考驗。
蕭富元指出,從蘇花改完整的水文地質調查中發現,降雨有豐枯期,只要能充分掌握地下水環境,水資源是可以回復的。但是他也坦承,工程做越多,他越是尊敬老天爺,也越相信「人定無法勝天」,只能在開發的過程中,盡量降低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衝擊,才不會遭到大自然的反撲。(系列五)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