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台灣研究: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釀澳洲大火 也影響台灣降雨

  • 時間:2020-03-31 11:39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楊文君
台灣研究: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釀澳洲大火 也影響台灣降雨
臺灣大學地質系國家講座教授沈川洲利用蘇門答臘群島的珊瑚標本進行年齡分析,發現強烈偶極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密集。圖為蘇門答臘群島之研究人員潛水鑽取珊瑚岩芯標本。(亞伯蘭教授提供)

研究發現,去年的澳洲森林大火主要是一種氣候現象「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造成,台灣大學地質系國家講座教授沈川洲今天(31日)指出,他們利用蘇門答臘群島的珊瑚標本進行年齡分析,發現二十世紀後,強烈偶極事件發生頻率越來越密集,也間接影響到台灣的降雨型態。這項研究成果也刊登在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澳洲去年夏天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森林大火,燒毀20%的森林,主要原因是一種氣候劇烈變動現象「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簡單來說,就是東印度洋高空乾燥空氣下沉,澳洲南方缺少海洋水氣的供給,加上前所未見的高溫與乾旱,導致大規模野火肆虐。

在科技部的長期支持下,台灣大學地質系國家講座教授沈川洲2001年受澳洲國立大學妮莉莉·亞伯蘭(Nerilie Abram)教授之邀,開始採集蘇門答臘群島的珊瑚標本進行年齡分析,協助重建千年以來印度洋偶極震盪歷史。

研究發現,過去千年以來,「正印度洋偶極事件」普遍存在,但頻率逐漸增加。在西元1590年之前,發生頻率較低,平均25年出現一次;但在其後的500年間,發生週期縮短為8年。在17世紀及1960年以後,頻繁發生,平均3年一次,在過去的60年中,已發生過4次。

沈川洲說,偶極事件常與「中太平洋型聖嬰」事件共伴發生,間接影響到台灣的降雨型態。他說:『(原音)中南部你看降雨的時候只有夏天,秋天比較不降雨,冬天又不降雨,到了春天就形成乾旱,於是一年9個月不降雨,長期乾旱是我們未來要面對的事實,而且看起來這個情況會愈來越嚴重。』

沈川洲指出,當中太平洋會持續異常高溫,就會形成更多的夏季颱風,侵襲台灣的秋季颱風機率也相對增加。相反的,因熱帶西太平洋地區盛行西風改變區域環流,會導致台灣春雨持續減少;假若模式不變,長期的旱象在未來幾十年或許無法紓解,南台灣季節性旱災、水災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