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從澎湖小門地質探索館揭幕 看翻轉偏鄉蚊子館新思維

  • 時間:2021-02-02 17:3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從澎湖小門地質探索館揭幕  看翻轉偏鄉蚊子館新思維
原本乏人問津的澎湖小門地質館,經過蕭青陽團隊以博物館新概念,導入觀光資源後,以「小門地質探索館」重新開幕,參觀人潮絡繹不絕。(江昭倫攝)

今年一月底,位於澎湖西嶼鄉小門村的「小門地質探索館」重新開幕,從原本無趣、罕有人造訪的蚊子館,一夕間變成新的澎湖熱門景點,從地球演變、恐龍出現到澎湖島嶼生成,都濃縮在小小的空間中,其背後歸功知名設計師蕭青陽與台灣許多優秀工藝師的創意與手藝。更值得啟發的是,如此藉由創意與優秀工藝師的結合,或許能成為翻轉偏鄉蚊子館新的模式!

冷灶變熱門   「小門地質探索館」升級2.0精彩開幕

位於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小門遊憩區內的「小門地質館」,歷經一年多的重新規劃設計、裝修,1月29日以「小門地質探索館」全新樣貌熱鬧開幕。

重新揭幕的「小門地質探索館」之所以引起話題,在於著名設計師蕭青陽率領團隊,打破過去單純策展模式,改以博物館為概念創意發想,除了在策劃展示內容中,凸顯澎湖是在800萬到1,700萬年前,由玄武岩熔岩所構成的火山島嶼特色之外,也展示澎湖海溝打撈出的四不像鹿、徳氏水牛、古菱齒象的古代化石。蕭青陽團隊更將時間往前推,從地球形成、兩億年前的侏羅紀,一直到談到澎湖島嶼形成,以及現在澎湖的模樣,整體規劃,兼具觀光、藝術科幻與人文感動。

澎管處處長許宗民:『(原音)可以了解到我們澎湖是什麼時間點形成,然後生出我們澎湖各個島嶼。我們都知道花嶼是六千到九千萬年前那時候陸域型的火山爆發所形成的,其他所有澎湖的這些群島是八百到一千七百萬年前海域型的火山爆發所形成的,我們在這個地館裡面,我們可以探索到侏羅紀甚至更久遠的年代裡面,這樣的一個演變、演進,然後澎湖產生,在這個年代裡面有多少不同的生物、植物,到現在還存活的雙扇蕨,那是侏羅紀年代所生長出的植物,它還存活到現在,它是一種活化石,所以我們展館裡面也有雙扇蕨類的陳列,所以我們在很短時間裡面能夠了解我們地球地質的演變。』

展場內也規劃澎湖群島岩石手標本;360度環景投影區,將澎湖上百座礁岩、群島美景一一呈現;還有探索海底火山爆發熔岩光雕效果,讓民眾身處其中,對澎湖的過去與現在,更有感覺。

小門地質探索館打造侏羅紀世界,不只有擬真恐龍,玄武岩地景也相當許栩栩如生。(江昭倫攝)

工藝師巧手  打造侏羅紀世界

小門地質館建於2000年,但20年來,卻因為館內陳設不夠吸引人,淪為蚊子館,乏人問津,當地小門村居民很多人甚至從來都沒進去參觀過。

但重新開幕後,不只引來眾多人潮,就連小門村居民對於館內人工打造的逼真玄武岩地景,都感到不可思議。

當地居民:「這個真的做的不錯!」「昨天我真的去看,真的嗎?很像真的一樣!」

不只如此,館內打造的侏羅紀世界、澎湖古菱齒象復原模樣,都相當精彩,而背後靠著是台灣不同世代優秀工藝師貢獻傑出手藝。

如玄武岩地景,就是由范綱治帶領團隊,如同化石採集工作一樣,親自到澎湖海邊翻模玄武岩型態,再生產出FRP玻璃纖維組裝、上色,每個步驟都不能馬虎。范綱治:『(原音)我們用silicon(矽膠)開模具,開了模具之後,它是silicon的皮,silicon的皮之後,我還要做硬膜,它是固定模,我們這個大概生產了三、四百片的玻璃纖維,再到現場把那些東西運過來,再一片片組裝,然後再接合,然後再做質感,再上顏色,所以每天工作八個小時,做了半年這樣。』

展館內還打造雙冠龍、暴龍、迅猛龍、甲龍等侏羅紀時代恐龍模型,靠的也都是許多資深工藝師的精湛手藝。還有作品紅到連老外都買來珍藏的台灣模型雕塑師盧楓山,也應蕭青陽之邀,打造澎湖古菱齒象模型,也是館內亮點之一。盧楓山:『(原音)因為我已經做了大概十幾隻象,其實對牠的肌理結構有一定了解,我們在做個時候當然變成說,你把現在大象特質、特徵,牠們彼此結構⋯比骨架牠的對比,把肌肉加上去,再去比照說那些研究學者他們考古出來跟哪種象會比較接近,牠考古出來牠跟非洲象比較接近,我就用非洲象那種質感去做牠,比如牠耳朵形狀或是顏色的處理之類。』

另外,專門提供客製傢俱的設計師陳立達,也為展場設計精緻的座椅、服務櫃檯,特別是展示澎湖古化石的展示櫃,其精緻程度,值得細細品味。

「小門地質探索館」從發想到施工、落成,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參與工作人員超過50人以上,大家都進駐澎湖,努力希望做到最好。(蕭青陽工作室提供)

創意結合工藝師技藝   翻轉蚊子館新思維

蕭青陽不諱言,一開始許多居民聽到小門地質館會出現恐龍,都不以為然,畢竟澎湖有名的是玄武岩,至今也沒有恐龍化石出土。但蕭青陽認為,從地球不同時期地質演變脈絡角度切入,不只談澎湖,也連結世界,一切都說得通,且許多國家城市的地質館其實也都有恐龍,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也不脫離吸引人潮的目的。

事實證明,看到展示內容後,許多澎湖人的眼睛都為之一亮。尤其規劃團隊還巧妙介紹小門村的歷史,放置居民過去生活照片,讓當地人更有感,甚至還會自動幫忙導覽遊客參觀小門地質探索館。

喜歡挑戰的蕭青陽更強調,「小門地質探索館」是他設計創意生涯中又一次新的里程碑,他嘗試以博物館的概念,導入觀光資源,同時結合台灣中生代優秀工藝師一起合作,一方面替台灣偏鄉蚊子館帶來華麗轉身的新可能性,又能讓台灣工藝師有展現累績多年的資深工藝的機會,可說一舉兩得。蕭青陽:『(原音)這個問題其實需要有一個新的範例解決,到底怎麼辦?台灣現在很多公共建築,它還是荒廢在那邊,怎麼辦?或許我們這個小漁村這個計畫,如果我們成功了,可能給大家一個新的提振士氣,有喔,只要有想法、有創意、有內容,它是有機會的!』

當然,後續管理營運也是「小門地質探索館」未來是否能持續吸引人潮的關鍵,如何趁此機會,將小門村當地的漁村文化好好梳理,都是未來應該思考的方向。

台灣各地充斥蚊子館的問題一直為人所詬病,「小門地質探索館」的嘗試,也是交通部觀光局試圖為所屬蚊子館所找出解決的示範據點。對蕭青陽來說,以博物館概念結合台灣工藝師,更是他希望推動的新觀念,從偏鄉蚊子館變身跨出第一步,希望引發更多公部門與民間團隊思考,刺激更多創意!

「小門地質探索館」華麗變身,背後靠著是蕭青陽(右一)團隊的創意與台灣一群優秀工藝師的傑出手藝攜手打造。(江昭倫攝)


在地小門村船長洪國欽(右)20年來從未踏進過小門地質館,卻對蕭青陽(左)團隊打造的「小門地質探索館」讚譽有佳,也樂見帶來參觀人潮。(江昭倫 攝)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