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國美館「「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 讓〈旭日東昇〉重見天日

  • 時間:2024-03-30 22:36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國美館「「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特展   讓〈旭日東昇〉重見天日
台灣前輩藝術家顏水龍〈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作品, 30日於國美館開展的「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展覽中,得以重見天日。開幕儀式上邀請到相當多貴賓見證。(國美館提供)

台灣前輩藝術家顏水龍原設置於台北日新戲院、長達18公尺的〈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作品,隨著2021年戲院拆除時一起被拆卸下架,在公私部門及許多人協力合作下,30日於國立台灣美術館開展的「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展覽中,得以重見天日。出席開幕式的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旭日東昇〉在國美館且選擇於戶外進行首展,是一個相當艱難的決定,「為的是讓所有台灣人看見、理解顏水龍的重要性」。

去年喜逢台灣前輩藝術家顏水龍120年誕辰,今年國美館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合作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展覽,紀念藝術家顏水龍的卓越成就與豐富多彩的創作生涯。

〈旭日東昇〉描繪台灣每日的第一道曙光,策展團隊顏娟英教授表示,該作品能從黑暗重見太陽,代表希望的誕生。台灣美術史的重建不是只有依靠美術史學者跟美術館館員,這是國家工程,除了文化部的努力以外,喜歡美術史的創作型藝術家,都要深刻體會重建台灣美術史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要靠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才能夠重見光明。

文化部史哲也指出,顏水龍是台灣第一把的廣告人,專長更跨足美術、工藝、設計、建築、家居等,他有著西方美術訓練的背景,卻執著於土地上,在還沒有公共藝術的年代,顏水龍就創作了〈旭日東昇〉這樣的公共藝術。史哲說,此次展覽是透過許多人努力,一點一滴拼接出顏水龍的生命及創作歷程,為的就是讓台灣人更理解生活的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脈絡,進而珍惜我們的所有,「重建台灣藝術史就是建立台灣文化自信,也是建立台灣主體性最重要的工作」。

本次另一亮點作品,就是首度重現顏水龍與建築師楊貽炳攜手打造的顏家自宅模型,進一步認識顏水龍對於空間與建築造形的追求與實踐,也重現了顏家當時的生活場景。值得一提的是,策展研究團隊也將目光觸及顏水龍所合作與培育的工藝藝術家們,邀請了國寶級工藝大師王清霜與李榮烈,以及簡玲亮與馮瓊珠老師,共同展出其漆器、竹工藝、織品與草編提袋等作品,回應顏水龍畢其一生所投入的,對於藝術與工藝的傳承志業。

國美館表示,「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展覽展覽分6子題,分別為「台灣的太陽─風土誌」、「愛與尊重─台灣人物誌」、「建築與造形─現代與傳統」、「自由工藝─傳統、現代與創造」、「造形文化─寓於日常生活的美感」,以及「美的傳承─工藝是民眾的藝術學校」,以全新的視角呈現顏水龍心懷台灣風土自然,關心原住民族文化,在藝術上強調太陽做為台灣形象;同時為提高台灣人的生活美感素質,顏水龍更深入台灣各地發掘民間手工藝傳統,積極投入工藝推廣教育,而大台中包括南投草屯等地就是他在戰後初期的工藝教育實驗場所,工藝中心至今仍視顏水龍為其重要的創立人之一。

國美館長陳貺怡提到,展名「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點出顏水龍對台灣的情感,在風土、文化、友情與親情上,就如同太陽與月亮不可分割般地交融並凝縮在他的作品之中,呈現顏水龍對台灣的熱愛。本次展覽仰賴許多人的協助,除了共同主辦單位工藝中心,與多方奔走做田野研究的策展研究團隊之外,也特別感謝顏水龍公子顏千峰慷慨出借展品。

顏水龍次子顏千峰表示,1941年,父親在太平洋戰爭最危急的時候,放棄在日本穩定的生活與工作,回到台灣定居,就是為了要傳承台灣文化的使命感,看到當時台灣人民的生活條件,「父親領悟出以藝術結合傳統工藝來發展台灣文化之路的起始概念,這是一個艱苦的台灣藝術工藝發展之路,他傾盡一生的奉獻,不改初衷,我們盼望這次展覽能讓社會大眾了解他在台灣美術與工藝一步一腳印的貢獻」。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