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九龍城街頭消失的米其林美食

  • 時間:2022-10-20 15:4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九龍城街頭消失的米其林美食
「蘭英印尼小食」的結業,是九龍城第一次讓筆者感到有些美好再不返。(圖擷自YouTube)

或者是九龍城本身的老化,又或者幾番人事幾番新,九龍城的變化在一個居住了二十多年的人而言,其實多年都感覺不大,畢竟些微的轉變就此溫水煮蛙,現在離港快將兩年,感覺當然就截然不同。

「蘭英」歇業引人內心悸動

但依然有些店舖的消失會令人震撼。說震撼或者太誇張,但就會在你心中泛起不捨漣漪。九龍城第一次有令我有感有些美好再不返,應該是「蘭英」的結業。

「蘭英印尼小食」,白底紅字的招牌,不記得在何時開業了,反正我有印象時已經在那不起眼又份外顯眼處。覺不起眼是因為位於一個小巷口,店面小得不設任何店內座位,但又份外顯眼是店就在九龍城廣場對面,只要從廣場走出來不可能看不到。「蘭英」其實有一段時間可以「堂食」的,說堂食又不太準確,就是在店面延伸出一塊不銹鋼板,供人將食物放著即場享用,有時也會有一兩張木枱和膠椅臨時擺放,予我家這種附近街坊要解決一餐時。

坐在後巷旁邊食飯當然必有風味,尤其是直巷,你不時會見到有洗碗工人從獅子石道和福佬村道的餐廳,捧著裝了一大個紅色膠盤的碗碟,踎坐在巷仔的深處拿著膠水喉,對著一盤污垢沖洗,加上渠喉遍佈,當然充斥著潮濕的不悅。雖說是不甚衛生,倒是未有見過老鼠出沒,但後來香港對環境衛生再逐步嚴格,「蘭英」逐漸只再提供外賣自取。倒是原本放在過路處的垃圾桶,或者是清潔工人見「蘭英」的食客眾多,後來有段時間被挪到「蘭英」對出的路邊,起碼直到「蘭英」結業前。

印尼炒飯與串燒別具特色

「蘭英」是一對印尼夫婦經營的,主要賣串燒,也有飯類提供,幾乎都是薑黃飯,很早期時甚至會有印尼炒飯,小時候我對薑、洋蔥、蒜頭一類重味避而遠之,於是家母每次都會替我點印尼炒飯,味道如何已經久不可究,倒是很肯定沒有三色豆,也應該沒有洋蔥一類的,亦絕對是回憶深處的美味,起碼多年來我再沒吃過類似的,可能是年紀太少的緣故,也可能是香港賣炒飯的店本來就多。反而少食的薑黃飯還有印象,入口有些微像沙混合飯的口感,或者正是小時候對其避忌的原因。

印尼炒飯後來沒有再出現在「蘭英」的菜單上,或者是炒這回事還要特意起鑊翻炒,工序遠不如其他飯類簡單,一碗白飯或黃飯,加一串燒牛肉或一整隻燒雞髀,淋上醬汁就完事。


「蘭英」的串燒曾獲米其林推薦。(圖擷自YouTube)

獲米其林推薦 成排隊名店

說起醬汁,其實在九龍城和「蘭英」一樣有賣串燒的食店不在少數,畢竟有「小泰國」之名,惟「蘭英」的沙嗲汁是精髓所在,濃稠且帶鹹香的獨特,整個九龍城大概只有「金泰」能勉強與之攀比,但亦是不同風味。當然蘭英的串燒亦是出了名的「足料」,印象中一串雞肉串燒有五至六大塊,另有原隻的燒雞脾,都絕對對得住當時已算頗貴的定價,也難怪後來獲米其林的推介,開始不排隊就食不到的好幾年。

記得「蘭英」結業是一個11月,在晚飯後拿著相機踢著拖鞋,已經是晚上八點之後,不論已否到打烊時間,最後一日本來就會引來更多慕名者,但半掩的鐵閘還是透出店內的白熾光,和夫婦二人最後打點的黑影。然後我才想起,距離自己上一次光顧已有好幾年,明明年間就在生命的過路中多少回,也正因為過路了多少回,所以到失去時的悸動,每一小次累積的總和,可以讓人無以言表。

作者》布寒野  前香港網媒編輯,飄洋來台後繼續心繫家園。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