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二三事

  • 時間:2023-06-30 13:3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二三事
2019年反送中運動,香港立法會7月1日晚間一度遭示威者攻占。(中通社/中央社資料照片)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英文 Stockholm syndrome,或稱: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受害者不會厭惡綁架或虐待他們的人,而是對綁架者跟虐待者產生認同感、同情心。

世人第一次發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存在是起源於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宗銀行搶劫案。是次劫案當中的4名人質被搶匪扣押足足6天,威脅他們的性命,同時卻也給予小恩小惠——提供食物、毛毯來禦寒。當外界千方百計營救出這些人質時,他們竟試圖保護關係良好的嫌犯,還拒絕出庭作證。

「他們」與「我們」的距離

以前小時候看香港TVB的電視劇的時候,有一次聽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個完全不知道在講什麼的名詞,只記得情節是關於一宗人質案件,但其實對名詞背後的意思完全是都不明所以的。

即將又到7月1日,距離上次佔領香港立法會踏入第四個年頭,當中有很多令人動容的畫面曾經出現,例如立法會議事堂上的香港區徽被塗黑、「買東西」留下大量金錢的小吃部,甚至最後的佔領宣言等等,這些畫面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不知有沒有人覺得,即使這些畫面有很深的印象都好,與自己總是有一點距離,就好像你會知道他們很努力、他們有一些人要坐牢、他們有一些人要流亡海外,這個「他們」象徵著距離,象徵著「他們」是他者,不像是「我們」自己範圍內認識的人一樣,即便你是知道有這些人,因為距離的關係,令這些重要的他者很容易變成一個概念性的事情,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由「他們」變成「我們」

什麼樣的事情可以打破這個概念化的情況呢?我想大概就是那些本來以為只是他者概念的人(例如坐牢、流亡海外的人),他不再只是發生在一些與你本身沒有關係的人身上,而是出現在你認識的人身上的時候。而我自己最近就有類似的經歷,有認識的人在等待了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後,最近終於都出了結果,知道了究竟「那個」時間到底有多長,同時亦開始承受這些受困的時刻。作為身邊的朋友,知道結果的時候其實心情是非常複雜的,我甚至不知道應該如何描述自己的想法。因為會覺得好像很矛盾,同時又覺得一些想法好像很不應該。

我們都知道,我們正在面對的是一些不公義的事。但如果這些不義的事面前,面對的卻是你身邊的人,你會不會有一刻產生出一種感覺是「阿 還好不算太長」的感覺呢?有一句話經常可以在政治新聞上看到「政治一天都嫌多」。

那麼如果是不義的事情,更應該是一天都嫌多。是不是我們都中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才會覺得「阿 幸好不是那麼長的時間」。明明那些都是時間,明明那些都是很長的時間。究竟在如斯世代之中,我們應當如何與這個感覺周旋?或許是我們要思考的地方。

作者》關山月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