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在天堂門前留步(三)/安身也安心 高齡政策要跟上

  • 時間:2023-06-30 15:1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歐陽夢萍
在天堂門前留步(三)/安身也安心 高齡政策要跟上
在天堂門前留步(三)/安身也安心 高齡政策要跟上。 (pexels圖庫)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為因應將排山倒海而來的老年問題,政府積極推動各項高齡政策,但都著重在經濟協助、生活保障及身體上的醫療照顧。面對人際關係日漸疏離的高科技時代,加上結婚率下降、少子化等影響,家庭支撐已不若以往,使得老化帶來的心理衝擊更具殺傷力,現行政策能否抵擋得住老年憂鬱浪潮的襲擊?

超高齡社會巨浪來襲 你準備好了嗎?

根據衛福部公布「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自殺排名第12名,其中,65歲以上長者自殺身亡人數為1,138名,比2021年增加73人,仍高居各年齡層之冠。對於心理健康的強化,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指出,中央已結合地方政府在許多場域進行教育宣導,希望增進民眾對於心理問題、甚至憂鬱症的了解,並設計「心情溫度計」,讓民眾透過簡單的6道題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同時也設置24小時心理諮商專線「1925」,由專業人員負責接聽。另外,各地衛生局則分別在全國381個社區布建心理諮詢服務據點,讓民眾可以就近獲得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至於在高齡政策方面,鄭淑心坦言,過去確實對於心理健康著墨較少,但在衛福部於2021年提出的《高齡社會白皮書》中,已將促進長者的心理健康納入行動方案。根據白皮書的內容,將提升高齡者的數位連結,以及與家庭、社區、職場的連結,並鼓勵高齡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或志願服務。鄭淑心:『(原音)我們目前在心理健康促進、也就是說前端預防的資源部分,我們其實也有在做一些比重的調整,我們希望前端心理健康促進的經費比重可以更加的…就是能夠再增加一點,但是這個必須要逐年來做一個達成。』

高齡者心理健康 現行政策著墨少

也就是說,關於心理健康問題,政府已有所關切,在長者憂鬱方面,也意識到必須展開行動,但不僅民眾不清楚相關措施,包括民間團體及專業醫師也認為現在做得遠遠不夠。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莊秀美:『(原音)怎麼樣制定相關政策來做到社會支持體系的完備,這個還是政府不可逃避的責任,特別是當這種老人的問題已經不再是侷限在家裡的一個所謂的...一個小家庭裡面的一個問題,這變成是一個公共議題的時候,我覺得政府還是要持續去做這種支持體系的建構。』

長期關心老年議題的立法委員吳玉琴便認為,雖然在長照政策下,因久病不癒而自殺的人數已慢慢下降,但現行政策確實在心理層面做的比較少。吳玉琴:『(原音)台灣這幾年長照2.0的推動其實還是比較著重在生理的照顧,因為主要是這個ADL(日常生活活動量表),就是所謂生理生活上面的失能需要照顧 , 所以這個大部分就是由長照2.0的一個居家式、社區式的支持來加入,但對於老人心理健康的部分,長期以來其實是比較忽略的,因為好像要介入有它的一個困難度 ,包括到底怎麼樣去介入,以及可以提供什麼服務,到目前來講,整個長照2.0大概這個部分是比較沒有提出來的。』

北榮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也認為,目前許多資源都挹注在身體層面,忽略精神與心理健康,即使延長了整體壽命,許多人卻活得並不快樂。

要改善老年人憂鬱問題,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認為國家應提出預防策略,並從篩檢著手,最慢75歲以上的長者應每年進行定期的心理健康評估及訪視。張淑卿:『(原音)我們全民長者的心理健康促進,我們覺得這一塊應該都沒有很清楚的積極布建,雖然我們目前國健署有所謂的ICOPE(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憂鬱預防,就用一個憂鬱量表去評估你是不是有憂鬱的問題,有的話,我們來做轉介心理協商,可是他不是一次心理協商或吃完憂鬱症的藥就好了,有些個案他是高高低低不斷的起伏,家人是來不及的,所以我覺得那個比較積極的,除了篩檢,到最後全民心理健康的促進應該更積極。』

蔡佳芬則指出,目前國家是以「老年憂鬱症量表」(GDS-15)進行篩檢,若疑似憂鬱,基層醫師會提醒長者或轉介至精神科,但後端的介入便遠遠落後,包括老年心理治療相關專業人力的不足、老年人掛號及就診障礙等,都阻擋了他們想伸出的援手,要在短期內改善這個問題,開放精神科視訊診療是可以考慮的方案。

提升社區人力與專業 日本經驗可參考

至於要如何對付引發高齡者憂鬱的最大風險因子—孤獨,「社區」的功能被寄予厚望。雖然目前對於長者已有關懷訪視服務,但吳玉琴認為做法應該更細緻,且明訂在關懷訪視的項目中。吳玉琴:『(原音)都會裡面我們常碰到的是這個社區的大樓只要門一關,其實不知道裡面是誰,除非他發生問題,所以這個部分,在整個都會裡面的社區的連結,我覺得難度就很高,而且人口又那麼密集,門一關起來,根本不知道裡面住的是誰,所以這部分其實是整個社政或是民政系統要建立相關的關懷訪視名單,你至少在功能上應該知道每個長輩的狀況是什麼,如果能夠更遊說他走出來,這才更是一個好的做法,而不是只有關懷問安。』

吳玉琴強調,要擔起「自殺守門人」的前鋒角色,就必須對於風險的辨識具備一定的專業及敏感度,能及時發現異常狀況,並清楚如何進行後續的承接與連結。

莊秀美也認為,目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多靠民間運作,部分有心理專業人士進駐,但仍然不夠,要建構社會支持體系,專業度就必須再提高。她指出,已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是藉由設置「社區整合支援中心」作為社區照顧服務的窗口,業務就包括預防性照顧,並配置健康指導員、照顧管理專員及社會福祉士共3類專業人員,其中,社會福祉士也就是台灣的社工師。莊秀美:『(原音)這個中心裡面,它就真的是用社區的角度在思考,就是說我怎麼樣能夠透過這個中心,裡面有包括社工員、社工人員等等幾個專業的人員在這邊,然後去做這些,包括我們剛才提到的獨居老人的探訪等等,我個人是覺得還蠻不錯的,可是好像我們目前發展出來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我覺得比較不是那樣,我覺得那個是我認為比較理想的方式,就是社區整合照顧中心的概念。』

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莊秀美認為日本社區整合照顧中心值得台灣參考。

若要讓專業人員進駐社區,人力將是一大考驗,根據衛福部統計至2021年底的資料,全台社會工作專職人數為17,015人,社工的負擔重、壓力大,且無法反映在薪資上,許多人因而轉行,造成人才與社會雙輸的局面,莊秀美認為,日本的經驗同樣可供參考。莊秀美:『(原音)日本的獨居老人很多,東京府的政府已經把有一些這些業務委託給開業社工師來做,其中有一項包括自殺防治。過去日本的自殺率是算亞洲最高的,可是近幾年來他們有一點下降,台灣也蠻高的,那我們可能也是覺得...社工師在這種比較整合性的社會支持、這種福利體系支持的體系之下,他有沒有辦法來做這樣的事情?我的期待是這樣,就是包括這個心理支持。』

莊秀美指出,近10年,日本所稱的「社會福祉士」獨立開業人數增加,他們通常已有工作經驗,不但各有專精,也懷抱熱忱,有能力承接政府的方案,且沒有機構內社工可能面臨的限制與包袱,為社會安全網注入新血;反觀台灣,截至2020年的統計,開業社工師人數僅28人,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而在專業人力問題尚未解決前,只能仰賴民間力量及志工扮演「即戰力」,鄭淑心便指出,若NGO能針對心理健康促進開發出新的服務模式,可以向政府申請補助,中央也希望結合NGO進行相關方案。鄭淑心:『(原音)中央這邊也會推出一些譬如說試辦方案,看看我們心理健康能夠有什麼樣一個比較值得去發展的模式,我們也會跟NGO做一個合作,可能推出就是比較符合民眾需要的一些心理健康促進的方案,然後試辦之後,如果成效不錯,我們再廣為來做一個推動,所以大概是這樣子的一個流程。』

衛福部心健司副司長鄭淑心表示,衛福部會推出促進心理健康試辦方案,與NGO合作,若成效不錯,便廣為推動。(劉品希 攝)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正與全國10個社區共同推動「孤獨處方箋」計畫,秘書長張淑卿表示,以他們的經驗,計畫先行,最後希望能融入常規型政策。蔡佳芬則提醒,現行精神健康政策都是以所謂「計畫」的形式推行,由於不穩定,執行端已抱怨多年,她認為還是需要有持續存在的政策,才不至於在計畫結束後便無以為繼。

「給他想要的」 政策須具吸引力及同理心

對於政策的制定,蔡佳芬認為不該是純然的「大撒幣」,而是要具吸引力及創意,她以「青銀共居」為例,雖能同時解決老年人孤獨問題及年輕人居住問題,但台灣的觀念仍不比許多已推行的國家開放,政府必須提供足夠的誘因,例如房租或賦稅減免等,讓民眾願意參與。對於高齡者的心理照顧,也絕非只是衛福部的工作,而是各部會在制定各項政策時,都應考慮嵌入相關措施,例如社會住宅的規劃可考慮建構「青銀共居」的環境;勞動部、經濟部則可思考如何鼓勵銀髮族二度就業。

蔡佳芬也指出,長照使用率未達預期,更常有病友團體或家屬抱怨政府給的不是他們想要的,因此她提醒政策的制定要更有同理心,從長輩的思維出發。『(原音)因為我們這邊是榮民總醫院,很多榮民都是來聊天的,你要是往醫療資源浪費(考量),你就會覺得這好像浪費錢,後來你冷靜想想,沒有、沒有,它解決了很多問題,它讓他們每天有事做,他們就在那邊交朋友,他們就是來玩的。可是你會覺得長輩…那有百貨公司你不去?因為他們的那個文化背景裡面,可能會覺得那種是浪費,可是他覺得看醫生很重要,他覺得來榮總享受退輔會給他的benefit就是「賺」。就是說我們要解決那個問題,當然我們要用他的想法,像有時候我鼓勵病人去你講的據點,他們都不理我,後來這種講一講沒有效之後,我就會說你去一下啦,簽個名啊,不然長官都說我們辦得不好啊,結果你知道,長輩認為要讓醫生有面子,所以要去一下。我要不然就要講這個,要不然就要講你有去的話,你就是有使用XX服務,這樣你兒子報稅的時候,就可以有長照特別扣除額,他可能就覺得還可以考慮。』

人都會變老,不同的是如何面對自己的老化。提早做好迎老的準備是每個人必須做好的功課,而如何協助所有長者安度晚年,則是政府的責任。用金錢堆砌的堡壘縱然堅固,卻比不上用心鋪墊的柔軟臥榻,要如何準確且溫柔的接住每位可能墜落的長者,讓他們在生死關頭前止步,是制定政策時最重要的考量。

高齡者面臨的挑戰錯綜複雜,必須每個人與社區、政府攜手,從各面向解開心靈的死結,才能在踏上人生最後一段旅途時,面對眼前風景,仍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坦然。(歐陽夢萍、劉品希 採訪報導)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延伸閱讀
在天堂門前留步(一)/自殺死亡率高 台灣老人為何不快樂?
在天堂門前留步(二)/社區老老照顧 獨老不孤老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