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美擴大對中科技禁令 加快中國產業內捲化

  • 時間:2023-08-04 19:3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美擴大對中科技禁令 加快中國產業內捲化
美國拜登政府傳出將在8月推出抗衡中國科技發展的行政命令,美中科技戰恐將升級。 (圖: Unsplash)

相關報導指出拜登政府將在今年(2023年)8月推出抗衡中國科技發展的行政命令,範圍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AI)、量子運算等關鍵技術的防範措施,說白了,這是美國對於中國科技戰的延伸,這對中國經濟發展勢必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同時也會影響美中關係。當然,中國對於美國可能的動作勢必不滿,甫上任的駐美大使謝鋒語帶威脅表示,中方一定會有所回應,顯然,這會再掀起美中相互角力的波瀾。

美強調經濟安全 擴大對中技術脫鉤

事實上,美中兩大強權,都相當重視科技產業的發展,這攸關著國家競爭力,特別是對中國來說,「科技創新」是決定中國能否「崛起」的關鍵因素,這解釋了為何中共一再強調「自主研發」、「自力更生」的路線。只是,問題在於,中國具備多少條件來撐起「技術斷鏈」的空白?或是說,中國還有能耐和美國在「科技競爭」魚死網破嗎?恐怕必須從兩個層面來觀察,一是美國的戰略思維,另一是中國的因應作為。

首先,從美國的戰略核心來看,拜登政府對於中國科技發展的認知,不只是在「競爭」的層面,更多的是反應在對「經濟安全」的重視;換言之,中國科技的創新,無論是科研投入,或是技術應用,都涉及到「安全」問題。從美國的對中政策來看,解釋了為何美國近期在解釋與中國的經濟競爭,並非是要和中國「脫鉤」,而是要消除來自中國的「經濟脅迫」,而這不是美國的單邊作為,已是西方陣營的集體意識。

從美國具體的動作來看,除了要防範高端科技流入中國,例如去年8月通過的《晶片法案》,限制掌握關鍵技術的企業在中國投資於生產,更衍生到整體供應鏈要排除「中國因素」,例如和晶片有關的伺服器生產也是其中一環。可以說,美國把中國視為「經濟安全」的主要威脅之一,這會扣緊著拜登政府對外戰略的主軸,特別是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前,相關策略作為不會減緩,甚至會拉高對中國的科技對抗。

中國發揮政府作用 難擋科技產業內捲

其次,面對美國來勢洶洶的科技圍堵,中國也不會低頭示弱,絕對會燃起針鋒相對的煙硝,可能採取的反制作為,除了抬出關鍵原材料的供應限制,例如今年8月開始生效「鎵、鍺」出口管制,過去也曾在2010年日中釣魚台主權爭議、2017年美中貿易戰時,祭出稀有元素、「稀土」出口配額限制及調高出口關稅,都是要藉此來爭取談判籌碼,進而來轉圜外部壓力。問題是,許多國家已建立「安全儲量」,中國「卡脖子」的效果仍有待觀察。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也開始準備「內部因應」,強調「自主研發」來降低「技術斷鏈」的衝擊,例如今年7月下旬的中共政治局會議中,強調「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其實,這是中共一貫的經濟發展套路,由政府扮演市場發展的主導角色,特別是在面臨外部環境不利的狀態下,會強化「由上至下」的控制與介入,2020年爭執美中科技戰開打之初,習近平提出「大煉芯」運動,預計在2025年投入近十兆人民幣,但成效不彰,2022年宣告失敗。

持平而論,中國能在短期內克服西方陣營的科技宣戰,恐怕會是難以招架,縱然中國掌握了部分關鍵原材料在全球的供應佔比,以及在AI技術的投入能量與美國相去不遠;但是,中國科技研發的成熟度仍是一大罩門,這從中國國內電動車意外事件頻傳便可窺知。此外,科技能否發揮影響經濟的作用,仍必須「應用」於市場,中共一再強調「擴大內需」,短期內可以帶來國內規模效果,但無助於在全球市場擴大效益,更遑論是建立標準化。總的來說,從內、外部形勢來看,中國科技產業發展勢必「內捲化」,這場科技戰中,長期誰勝誰負或許難評斷,但中國身陷困境,已是事實!

作者》吳瑟致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