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習近平讓中國經濟失速 全球必須加快去風險化

  • 時間:2023-08-31 17:2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習近平讓中國經濟失速 全球必須加快去風險化
中國經濟難以恢復快速成長的態勢,除了決策錯誤所導致的「政府失靈」,更因為中國經濟本身就存在「外強中乾」的問題。圖為上海街景。(AFP)

英國媒體《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近日以「習近平模式為何失敗」為題探討中國經濟無法復甦的原因,內容直接點出因為權力集中,導致高階技術官僚無法發揮作用,在追求政治忠誠的目標上,做出了一連串的失敗決策。其實,說白了,《經濟學人》的觀察認為,中共對於經濟發展的認知,不是科學問題,也無關乎理性決策的邏輯,一切都是政治判斷,過度集權的結果,決策系統難以納入異論,「親信政治學」讓決策過程單一化,「政治忠誠」及「政治正確」成了官僚的意見回饋,沒人敢說真話,政策執行必然是虛應故事、寧左勿右,外媒評估中國經濟已進入讓人失望的週期。

習近平決策錯誤 讓中國夢失靈

其實,中國經濟難以恢復快速成長的態勢,除了決策錯誤所導致的「政府失靈」(Government Failure)之外,是因為中國經濟本身就存在「外強中乾」的問題,由於中國自1980年代開始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浪潮讓中國迅速累積資本,生產力大躍進讓中國獲得「世界工廠」的美名,而這也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來源之一,甚至奠定了「中國崛起」的國家自信,中共統治地位也享受著這樣的紅利。只是,無論是產業升級、科技研發的突破,無法解決經濟漸進發展模式所衍生出的「社會問題」,以及威權專制體制下的政治環境,不利於維持經濟穩定及活力。

這樣的發展困境,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完全顯露無遺,尤其是呈現「市場疲軟」及「生活失序」的社會經濟現象,這都直接衝撞中共維穩政治的效果及目標,特別是已進入第三任期的習近平。習近平在疫情肆虐之際,毅然決然採取「封城」的一刀切手段,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一方面「停產停工」讓經濟失去動能,另一方面清零政策變相軟禁民眾造成社會不滿,這是習近平強硬的領導風格,再加上剛愎自用的決策模式,對於市場監管及黨組介入的動作頻頻且更是不手軟,許多外商企業為了避險「去風險化」(De-risking),不是減少對中國的投資份額,就是紛紛「潤出」(Run)中國市場。

疫情期間,習近平採取「封城」的一刀切手段,讓經濟失去動能,清零政策也造成社會不滿。圖為當時上海街道的公寓都用鐵絲網封控起來。(網路圖片)

失速的中國經濟 全球得去風險

習近平的決策問題不僅如此,朝令夕改的反覆無常,讓許多外商、民營經濟體難以捉摸,例如在中共十九大初期,便傳出習近平偏好發展國有企業,「國進民退」的可能性大增,許多民營經濟體面臨著生存壓力,但在進入二十大之後,又開始重視民營經濟地位,將其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此外,中國房地產市場危機四伏,原本中國地產巨擘「恒大集團」陷入債務風暴,就連佼佼者「碧桂園」也捲入財務風波,習近平從2016年開始到二十大時立下「房住不炒」(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令狀,但在今年經濟復甦不力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回頭採取更多刺激措施。

不過,中國經濟困境在於陷入集權所衍生出的怪圈現象,缺乏權力分配的制衡機制,一旦出現「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供需失衡、消費疲軟的問題浮現,那麼政府工具的選擇就必須仰賴專業的技術官僚來判斷。現實上,為了掩蓋政策失敗、粉飾政府韌性的表徵,沒有充分的理性辯論,就呈現出歌功頌德的虛假追求,例如不再對外公布青年失業率和消費者信心指數,這種「蓋牌」作為的鴕鳥心態,表面上營造樂觀的假象,卻是讓市場不斷惡化,真實反映了民間投資下滑、消費力疲軟、進出口負成長等表現,政府的「放」或「管」都已難有效果,市場更是一片「亂」甚至是「死」狀態。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經濟崛起的想像恐怕已是南柯一夢,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風險的衝擊愈來愈重視,尤其是反思「中國不崛起」的效應及警示,就全球經濟層面上,美國一手擴大對中國的科技防堵,另一手則是打造新的全球供應鏈,瀰漫著「去風險」的意識;而對於中國風險可能負面擴溢,特別是習近平不斷強調民族主義的中國夢,以及盲目攘外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西方國家無不擔憂中共會採取偏激的冒進行動。不得不說,習近平全面掌權的時代,將可能出現一個經濟失速的中國,該如何因應這樣的挑戰,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台灣也必須審慎以對。

作者》吳瑟致 台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