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總理之死」喚起中國民運魔咒?

  • 時間:2023-11-02 15:03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總理之死」喚起中國民運魔咒?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路透社/達志影像)

中國領導人逝世能撼動政權,民眾往往藉悼念活動抒發對現實政治的不滿,如1976年的「四五運動」和1989年的「六四事件」就是因為悼念中共總理周恩來與前總書記胡耀邦而起。中國官方於10月27日公布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病故消息,連日民眾自發到其位於安徽合肥的故居獻花,中共對此戒慎恐懼,高度嚴防任何「反習」行動趁勢鼓動。今天,對於中共領導人而言,領導人之死與民運掛勾是心魔大於真實威脅,事實上從「六四」後一整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腰骨被坦克輾碎後,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主義在中國早已不流行,取而代之是利己主義與物質主義的抬頭,時移勢易,李克強之死難如同過去引發大規模街頭運動,充其量只令習政權繃緊數天,國安、城管多領加班費而已。

李克強卸任前喊話:人在幹天在看 

據中國官方公布,李克強在「上海休息」時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於10月27日0時10分逝世。由於李克強最後一次公開露面在今天8月,當時精神飽滿,加上中國對高級官員均有醫療人員全天候服務,因此李在68歲之齡驟逝惹外界諸多揣測,而這些猜度源於習近平接任國家主席後要「定於一尊」,多年來把作為中國第二把交椅的李克強邊緣化,形同「虛位總理」。李克強自2013年起出任國務院總理,直至今年3月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卸任。

李克強一直被視為中國前領導人胡錦濤的得意門生,早年在共青團中央工作,後來在黨內步步高陞,官拜總理。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胡錦濤當眾被架離場時拍了一下李的肩膊,簡單一個動作訊息量強烈,好像要提醒李自求多福般。外界有此想法,皆因在中共20屆政治局24席成員中,「團派」慘遭「團滅」,一個不留,象徵習已毫無制衡地集大權於一身,作為「團派」的大佬,李克強又怎會有好果子吃﹖

事實上,習李關係疏離的傳言早已甚囂塵上,如疫情期間有傳李克強一直不認同習近平的清零政策,後疫情時期李提倡「地攤經濟」遭習近平打臉,北京官媒和央視直指「不利國家形象」,中共中央宣傳部更下令禁止媒體使用「地攤經濟」。李又曾在2020年的兩會上指出中國有6億人平均每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變相揭穿習近平稱全面脫貧的謊言。李克強今年3月卸任時向國務院辦公室職員發表告別演說提了一句「人在幹,天在看」,馬上被瘋傳,外界均認為此話蘊含深意,劍指習帝。

中共杯弓蛇影嚴防動亂

李克強逝世,大批民眾到他位於合肥的故居外獻花,網上亦有大量悼念的帖文。中國政府對於線上線下的悼念活動均嚴格控制,中國多間大學禁止集會悼念,學校通知所有社團活動因故取消,而且消息不准在群組傳播,除了李克強故居外,其餘地方的聚集悼念均不被允許。至於網上只能看到經官方認證的新聞與文章,網民自發的留言與發文均被屏蔽,就連梁靜茹的歌曲《可惜不是你》亦再次被禁止轉發。

中共歷史上因民眾聚集悼念領導人而引發大規模反政府運動絕非新鮮事。1976年4月4日至5日清明節期間,大批北京民眾在天安門廣場悼念已故總理周恩來,藉此發泄對四人幫的不滿情緒,「四五運動」並沒有持續多久,民眾很快被武力驅散,但同年9月毛澤東去世後不久四人幫便倒台,「四五運動」被認為是把中國政治撥亂反正的先聲,亦為八九民運提供勇氣與想像。

至於波瀾壯闊的「八九民運」亦是由中共領導人逝世而揭開序幕。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心臟病辭世,北京大學生與市民相繼到天安門廣場悼念,很快得到全國大學生響應,隨著悼念轉為反官倒、反貪腐活動,要求政府問責,同時提出民主自由等訴求。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絕食靜坐,民運風潮席捲全國,最終6月4日中共出動軍隊、坦克血腥鎮壓,「八九民運」以最慘烈的方式告終,中國的民主進程亦嘎然而止。

中國暫無大規模民運的條件

那麼今次「總理之死」會否再一次在中國掀起政治風暴﹖筆者認為機會微乎其微,因為除了中共的獨裁統治在三十多年間更上一層樓外,中國人怯於極權管治與長期被密集式政治洗腦後,早已換了一個腦袋,思想與心態上與八九學運的參與者截然不同。八九六四的一代青年人在文革出身成長,他們大量吸收愛國英雄主義,因此相對願意為開創國家前途而自我犧牲,在這個「火紅年代」青年人講理想,追求自由思想蔚然成風,然而「六四事件」後,高度參與其中的學運領導、工運領導不是被囚便是流亡,留下來的被長期監視與滋擾,惟有噤聲保平安。

專門研究天安門運動的歷史學家何曉清在10月底被拒入境香港,原本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任教的她亦被中大以簽證被拒為由即時解僱。何教授201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開設並任教「天安門運動歷史與記憶」課程,著作包括《天安門流亡:中國民主抗爭的聲音》,名列2014年亞洲協會評選的有關中國的五大書籍榜。她被拒入境後,過去接受的訪問被翻出,其中在2016年《紐約時報》的訪問十分有意思,她談到在哈佛教書時不時受到來自中國的學生質疑「六四事件」真偽,「在學期結束前,那位總是不相信我的同學突然舉手。我以為她又要質疑什麼,結果她很不好意思的說,她終於在電話裡『逼』她媽媽說出真相。一直以來她媽媽都說不知道八九年的事,她就問媽媽說你就是那個時候上的大學,我老師說那時候的大學生都知道的。結果事實是,她媽媽當年跟同學坐火車去了天安門廣場,她媽媽當時的男朋友,也就是這位學生現在的爸爸,被她爺爺鎖在家裡沒去成。所以她媽媽本人1989年就在天安門廣場,卻告訴女兒不知道這件事情。到了最後,騙她的居然不是我。」

以上節錄正好反映經歷過八九六四的一代被迫失憶,「六四」精神無法在中國落地生根,當年參與其中的學生曾經對理想國度的嚮往與追求,甚至沒有言傳給下一代,叫他們如何想像?

八九後的一代成長伴隨著中國經濟起飛,在政府刻意利用經濟成果麻木人民對民主政治的探索,物質主義早已壓過理想主義,成為中國的主流。加上一孩政策下每個家庭集中資源在一個孩子身上,他們在呵護中成長,相對上一代更自我中心,再談青年人為建設民主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簡直是老土兼過時。

作者》余知宜  在香港從事傳媒工作二十多年,走訪社會各界,目前在台,不忘記者初心。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