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今年高溫少雨 空品監測PM2.5、臭氧皆升

  • 時間:2023-12-26 11:44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劉品希
今年高溫少雨 空品監測PM2.5、臭氧皆升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長張順欽。(劉品希 攝)

環境部今天(26日)公布2023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全國細懸浮微粒(PM2.5)與臭氧年平均濃度皆比去年增加,主要因為今年高溫、少雨、低風速日數較多,導致污染物不易擴散、易生成臭氧;在近年政府改善空品下,國內指標污染物已由PM2.5轉變為臭氧,環境部未來將加強管制固定污染源與車輛排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及氮氧化物。

根據環境部統計,各污染物濃度近8年均呈現下降趨勢,不過,今年各項污染物年平均值有反彈現象,像是全國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去年年平均為12.4微克/立方公尺(µg/m3),創下歷年新低,但今年上升為13.8µg/m3,主要是因為今年降雨日數減少、低風速時數增加,不利於污染物洗除及擴散,但PM2.5紅害站日數持續下降,由去年45天降為18天。

至於臭氧(O3)的紅色警示站日數則由去年的69天增加為今年的73天,且臭氧濃度比前一年提升1.8ppb。環境部大氣環境司長張順欽指出,臭氧紅害好發於春秋,臭氧是由臭氧前驅物質透過光化學反應生成,今年高溫日數較多,加上降雨較少,有利臭氧生成,雖然今年臭氧濃度變高,但高濃度值仍在下降。張順欽說:『(原音)這些前驅物質包括所謂的揮發性有機物,就是VOC,那另外一個是氮氧化物,這兩個污染物的成分在太陽光照射底下,它會生成臭氧,這也是為什麼,第一個,今年以來因為降雨天數變少,所以陽光讓臭氧產生的機會變多了,所以我們的平均濃度在有上升的這個現象,可是我們進一步看這個資料的同時,我們發現今年雖然濃度上升,可是它高值是比去年在下降。』

環境部也觀測到特殊境外傳輸現象,環境部監測資訊司長謝炳輝指出,過去空污境外傳輸都由東北季風挾帶而來,但今年4月時中國北京污染物除了東移至韓國,也有部分南移至福建,再透過西風影響台灣,未來環境部在空品預報與監測上會加強掌握。至於臭氧是否受境外影響,今年10月時,受境外臭氧移入影響,北部臭氧濃度持續偏高,未來環境部會與氣候署合作,加強衛星資料解析與運用。

張順欽表示,我國空品改善已有初步成果,但仍有區域性與季節性空品不良的問題,指標污染物也由PM2.5轉變為臭氧,未來將優先改善中部與雲嘉南地區空污問題,將PM2.5濃度降至15µg/m3,並增訂全國臭氧紅害站日數較2019年減少80%的目標。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