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房地產債務危機 已重創中國消費信心與內需經濟

  • 時間:2024-01-12 10:4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房地產債務危機 已重創中國消費信心與內需經濟
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陸續破產,上證指數也跌破2900點,持續下滑的房地產價格與股價使得中國居民財富大幅縮水。(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今年年初,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發布2024年中國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中國居民消費不足是當前中國經濟問題的癥結。導致消費不足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疫情所帶來的「疤痕效應」仍然存在,居民信心不足,預期較弱;第二,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的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速墊底;第三,房地產和金融投資是居民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居民財富縮水較為嚴重。更重要的是,此一報告認為中國當前房地產風險被低估,最壞的時候仍未過去,故2024年房地產市場硬著陸風險大。從光華管理學院的經濟報告內容可以知道,中國內需經濟在短期內繼續衰退的風險仍大。

中國消費者信心不足的原因

首先,就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所指出的三個導致中國居民信心不足的原因而言,重要的原因即是消費者的預期心理。報告書特別說明目前中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以及「消費者預期指數」均在90以下,去年10月的消費者的就業預期指數更是僅有80.2,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於就業市場是非常悲觀的。由於目前中國正面臨國際供應鏈重組的壓力,許多在中國的本土廠商與外國廠商紛紛採取「中國加1」的戰略,來分散生產的不確定性,以減少生產斷鏈的危機。

隨著外國廠房逐漸完工,原本中國的產能將會逐步移到海外生產。這是因為,中國廠商可能同時面對美國政府課徵高額關稅以及科技出口管制,使得「中國製造」變成出口的最大阻礙所致。當外移的廠商家數增加時,廠商對於勞動市場的引申需求也會降低,故就業市場的新增職缺將會減少或失業的人數可能增加。因此,中國消費者的收入預期指數下降並不令人意外。


中國經濟惡化,收入不高的年輕人興起「蹭老式消費」,例如吃老人食堂。(圖:取自微博)

其次,就中國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的低收入族群而言,由於食、衣、住、行等低所得族群的消費支出佔其所得的比重較中所得或高所得族群高,因此,同樣一塊錢的收入,低所得族群用來消費的比重愈高,甚至達到百分之一百,即俗稱的月光族。當低所得的所得增加速度不如中、高所得者時,具高邊際消費傾向的低所得族群,對於民間消費的貢獻度也會降低。低所得者的所得增加速度不如其他所得族群也可能是因為就業市場不穩定所致,進而導致其想將所得全部花掉,也沒有太多收入可以貢獻內需。

再者,中國居民的財富組成主要集中在房地產與金融投資,其占比分別為60%與20%。在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陸續破產以及上證指數已跌破2900點的情況下,持續下滑的房地產價格與股價,已使得中國居民財富大幅縮水。因此,中國在去年下半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已多次出現負成長,即通貨緊縮。

國際供應鏈重組已顯著影響中國居民消費信心

雖然中國去年8月已分別針對外資與民營企業提出刺激投資的意見,但是,在中國消費者預期心理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廠商的投資誘因也不會因政府政策而增加。換言之,若中國政府希望帶動廠商的投資誘因,則其應該改變民眾對未來悲觀的預期心理,而非單純的提高投資誘因。如前文所述,在國際供應鏈重組趨勢不變下,中國的本土廠商與外國廠商均前往其他國家設廠,故中國市場的就業機會已不可能回到過去的榮景。供應鏈外移對中國出口的傷害可以美國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得到驗證,去年1月到11月中國累計出口至美國金額減少兩成,且去年全年對美出口總值可能被墨西哥取代。

最後,在中國內需經濟持續衰退的情況下,包含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未來對於中國的出口也將持續減少,中國與香港占台灣的出口比重已從2016年的40.1%降至35.2%。在台灣近年出口大幅成長的情況下,對中國的出口值增加但比重降低,顯示台灣的出口市場更為分散,與過去集中在中國市場已有很大差異。在台灣目前的對外貿易戰略下,中國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的衝擊也愈來愈小。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