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米製品」遭寶林案風暴牽連 王必勝:專家建議「米酵菌酸」更名避免污名化

  • 時間:2024-04-01 10:32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米製品」遭寶林案風暴牽連 王必勝:專家建議「米酵菌酸」更名避免污名化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1日接受廣播節目訪問,談寶林茶室食安風暴。(POP RADIO提供)

寶林茶室疑似中毒案,「米酵菌酸」目前被高度懷疑源自「粿條」,連帶衝擊國人對「米製品」的信任。衛福部次長王必勝1日上午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表示,確實有專家建議將「米酵菌酸」更名,直接採音譯,衛福部會再召開專家會議討論,避免污名化國人主要食用的食材。

近來因為寶林茶室引發的食安問題,影響國人對米飯、粄條、米苔目等米食製品的信任,銷量連帶受到不小衝擊。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目前除了寶林茶室相關環境採檢結果尚未出爐之外,包括食材供應商、供應商下游的抽驗,以及3月26日帶回寶林茶室A13店的35樣食材和醬料檢體,經過檢驗後,都沒有驗出米酵菌酸,因此目前仍高度懷疑是3月19日至23日期間的寶林茶室A13店那一批粿條可能出現問題,並沒有外擴現象,民眾應該不用太過擔心。

儘管看似某一店家個案,但確實已經讓民眾感到憂慮,衝擊對「米製品」信任。對此,王必勝透露,確實有專家建議將「米酵菌酸」更名,衛福部後續會再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希望避免污名化國人常用的食材。王必勝:『(原音)也有這個專家馬上建議,這個名稱方面叫做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我們是跟著其他的這個國家,像這個中國這邊,我們去叫的,他說你開宗名義就寫一個「米」,大家看了就覺得這個會擔心,建議我們更名,那我們會開一個專家委員會來討論一下,就是說這個毒素,我們是不是把它用音譯,比如說「邦克拉克酸」,音譯,它(英文)叫Bongkrekic Acid,是不是就音譯就好,或者是也有人說那它應該是不是叫做椰蜀菌酸,這類的我們都會去考慮,避免去汙名化一些我們非常常用的主要食材,那這個都可以去,我們後續會去做。』

王必勝重申,要產生「米酵菌酸」包含三條件,必須要有唐菖蒲伯克氏菌,而且是特別的亞型,加上如玉米澱粉、椰子、蜀(玉蜀黍)類等介質,並在攝氏22至33的環境下導致食材發酵,才會產生致命的「米酵菌酸」毒素,建議民眾平時食材要放在冰箱冰好,不要讓溫度過高,容易滋生細菌,也要避免任意放置導致發酵臭掉,民眾也應避免在家自製包含玉米、椰子等相關的產品,如果自製,最好加上一些像是檸檬等酸性物品,抑制米酵菌酸生長。

王必勝強調,目前整個寶林茶室食安事件仍在調查,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待真相明朗之後,衛福部會再將完整資訊對外做一次宣告,消除大家不安的疑慮。

相關留言

寶林茶室疑食物中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