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台灣過度捕撈魚類越來越小 「石鱸」縮水剩不到一半

  • 時間:2024-06-06 17:1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劉品希
台灣過度捕撈魚類越來越小 「石鱸」縮水剩不到一半
「綠色和平」6日公布台灣首次大規模常見魚類調查。(劉品希 攝)

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與台灣魚類調查專家合作,進行台灣首次大規模常見魚類調查,結果發現市場魚類體型變小的比例相當高,其中,俗稱「石鱸」的銀雞魚「縮水」比例高居第一,體長不到原先的一半,代表過度漁撈的情況嚴重,不但傷害漁民生計,也釀成漁業與生態雙輸局面。

近年來,不少民眾發現在市場買到的魚越來越小,魚價越來越貴,其實這是台灣整體魚類陷入過度捕撈的狀態。

「綠色和平」與台灣魚類調查專家、人稱「魚博士」的何宣慶合作,前進台灣六大代表性漁港拍賣市場,包括屏東東港、高雄前鎮、澎湖馬公等,耗時一年,完成台灣首次大規模常見魚類調查,並於6日公布40種國內常見經濟魚種的普查結果。

調查結果發現高達24種魚類超過一半的樣本皆未達成熟體長(Lm50),其中,銀雞魚、星雞魚、紅甘、白鯧與黑喉等未達成熟體長的的比例更超過9成,顯示過度捕撈的情況最嚴峻;而銀雞魚、紅甘、星雞魚、白鯧的平均尺寸則「縮水」最多,其中,銀雞魚「縮水」比例高居第一,體長不到原先的一半。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于彤說:『(原音)我們把我們所蒐集到的這些魚標本它的平均大小跟過去文獻的這個LM50來做相比,大家可以看到縮水第一名的,它縮水的比例是超過一半的,就是大概52%左右,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平均大小已經比過去還要再小一半了,那在紅甘跟星雞魚這2跟第3名,它縮水大概38%左右,排名第四的白鯧也縮水了大概36%左右。』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指出,海洋保育有很多方法,其中,劃設海洋保護區並落實管理是最簡單、經濟、有效的做法。

綠色和平強調,台灣海洋正面臨「生物多樣性下降」、「海洋觀光資產受傷」、「漁業資源下滑」三大挑戰,呼籲立法院加速審查「海洋保育法」,讓漁業文化、海洋觀光與生態能夠永續發展。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