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防治環境污染 環保署中研院開發前瞻技術

  • 時間:2017-07-17 11:43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張德厚
防治環境污染 環保署中研院開發前瞻技術
環保署長李應元署長與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簽署合作備忘錄簽署。(環保署提供)
為了宣示政府改善環境污染的決心,環保署與中研院今天(17日)簽署備忘錄,將合作研發高階、具前瞻性的環境檢驗技術及設備,以快速精準檢驗重金屬、PM2.5空氣污染及水污染,把關台灣環境生態,維護民眾健康。
環保署與中研院17日簽署備忘錄,未來將就多項前瞻性環境議題攜手合作,以科學方式解決錯綜複雜的環境議題。環保署環檢所助理研究員羅仕麟表示,目前環保署已自中研院技術移轉可檢測水中氰化物及塑膠微粒的「拉曼光譜技術」,並開發出「拉曼光譜儀」,具備高靈敏度、快速檢測等優點,可現場快速檢測。羅仕麟:『(原音) 過往在做氰化物的分析,需要1天的時間,現在因為有中研院專屬的專利奈米晶片,把我們的分析時間可以縮短為3到5分鐘,就可知道水中到底有沒有氰化物。』
環保署長李應元表示,除了「拉曼光譜儀」外,環保署也將與中研院合作研發可檢測微量重金屬的「X射線螢光光譜儀」、協助不明廢棄場址現場稽查的「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以及追蹤細懸浮微粒PM2.5的「光學式PM2.5偵測器」。李應元:『(原音)希望將來這些基礎技術的研發,變成應用的儀器之後,可以讓不只是環保署,讓各縣市環保局人員,在污染的地方,能夠快速拿著可攜帶式檢測儀器,在現場就可以分析。』
李應元指出,以空氣污染為例,台灣汽機車數量龐大,工廠及火力發電等境內污染源多且複雜,再加上境外污染源,都讓追蹤PM2.5來源與比例更顯困難,未來研發出更精準的偵測技術,不但可有效防治污染,也對六輕等污染來源的爭議可達「定紛止爭」的效果。李應元:『(原音)摩托車、柴油車,各式各樣的工廠,煉油廠、鋼鐵廠,出來的量到底是各占什麼樣的成分比例?哪一支煙囪貢獻了多少?我們經常抱怨中國,抱怨很多,防治設備如果能夠很清楚,我們重大的投資可以來改善,對於國計民生的幫助特別的大,而且又可以節省預算。』
環保署與中研院也宣布,未來將舉辦促進合作交流的研討會,針對環境鑑識科學、新型檢測技術、大數據解析與演算法、基礎環境科學研究等,擴大雙方的合作機會與層次,讓中研院能夠在政府擬訂各項政策時,以科學專業提供客觀且充分的知識與技術基礎。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