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鄭麗君:台灣文化主體非崇拜「台灣」符號

  • 時間:2018-01-12 20:36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鄭麗君:台灣文化主體非崇拜「台灣」符號
文化部長鄭麗君:台灣文化主體非崇拜「台灣」符號。(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長鄭麗君12日在一場新書發表會上表示,她的文化施政出發點是如何讓「文化民主化」,而非讓台灣文化主體淪為只是單純崇拜「台灣」這個符號,文化部要做的是讓所有台灣人都能自由、多元、參與創造文化,如此所謂台灣文化主體內涵為何,自然不言而喻。

文化部長鄭麗君12日出席「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新書發表會,並與作者、台灣藝術大學藝政所所長劉俊裕進行對談。
鄭麗君針對劉俊裕書中所思考關於何謂台灣文化主體性、如何讓文化治理落實在政府部門、文化與經濟的關係,以及如何促使民間文化自理等議題,提出她的看法。
鄭麗君強調,台灣主體性為何?是幾個世代的台灣人都在問的問題,她認為要談「主體」,應該回歸到「人」本身,台灣文化主體不只是崇拜「台灣」這個符號而已,文化部必須做的是讓每個人能好好的生活、更自由、更全然的創造他想要創造的內容,而這也是她上任文化部長後的文化施政出發點,推動由下而上的「文化民主化」。鄭麗君說:『(原音)我的許多文化政策的出發點,就是希望說能夠讓台灣的文化主體,不再只是台灣這個符號的一個崇拜,而是它能夠讓讓成為這個塊土地上的人,他能夠自由、多元、參與一起創造它,所以我的出發點就是文化民主化。』
談到文化治理,鄭麗君坦言,要讓行政院「部都是文化部」,讓文化視野進入政府體制內,非常不容易,挑戰也很大,需要不斷的努力。
談到文化與經濟的關係,鄭麗君強調,文化部希望促進文化經濟發展,但不是要讓文化商品化,而是透過提升文化內涵來提升文化經濟,事實上一個成功的文化經濟,可以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也可能透過消費的過程來讓民眾共享文化生活。
鄭麗君強調,文化有其公共性,因此需要政府透過補助、獎勵的方式,扶植人才,甚至庇護某些弱勢的文化市場,她並表示,文化部接下來仍會召開各種不同主題的全國文化會議,拉近政府與民間的距離,希望讓施政更符合人民所需。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