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國史館展新風貌 拉近檔案與民眾的距離

  • 時間:2018-02-19 10:12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歐陽夢萍
國史館展新風貌 拉近檔案與民眾的距離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歐陽夢萍 攝)
蔡英文總統上任後,積極推行「開放政府」及「轉型正義」,國家檔案公開成為重要工作。國史館今年除了加快檔案解密的腳步外,也試著向外界敞開大門,歡迎民眾查詢、使用國史館收藏的各式史料,並希望以此為基礎,讓不同的歷史解讀與詮釋進行對話。

◎國史館加速檔案解密
對大多數人來說,國史館是個陌生的機構,除了有些學生或學者為了作業或研究會想到國史館搜尋相關資料外,一般人不認為國史館和自己的生活會產生什麼關聯,就算想要了解哪段歷史或事件,也不知道相關資料是否已經公開,更不會想到國史館一窺究竟。
政府近年來積極開放檔案,國史館也從以往民眾印象中的「深宮內院」走出來。去年4月,國史館中最有名、使用率最高的「蔣中正總統檔案」,也就是俗稱的「大溪檔案」已完成清查及解密作業,約30萬件全數上網;今年1月,前總統蔣經國的檔案也在數位化後放上網路,讓民眾可以透過國史館的查詢系統閱覽。
◎檔案公開與保護隱私間找尋平衡
想要落實轉型正義,藉由政治檔案的開放還原歷史,並讓民眾了解真相,是最關鍵的起步,但這並非簡單的工作。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指出,解密與否必須交由原機關決定,但對於檔案管理員來說,解密後才是繁重工程的開始。他們除了要先製作目錄方便查詢外,花費最多時間與心力的就是要在檔案開放與保護隱私及人權之間找到平衡點。吳密察:『(原音)這件檔案裡面有個人隱私,一種辦法就是不能把隱私給人看嘛,最簡單的這一件先抽開,這是一種辦法,抽開,使用者就永遠看不到這件;一種為了讓使用者看到更多,就是沒錯,這件是有些地方有個人的資料,但是我把那個部分,可能是兩句話、可能是他的身分證號碼,把它給蓋掉,這個反而是要花更多時間一件一件檢查、一句一句的去貼。』
有些民眾到國史館調閱檔案時,看到文件上像補丁般的貼掉好幾塊,往往覺得奇怪,甚至不高興,吳密察無奈的說,其實最省事的辦法就是整件抽掉、不供查閱,但國史館就是希望能盡量讓外界看到更多內容與資訊,所以才花費這麼多時間及體力「去識別化」,將涉及個人資料的部分一一遮掉。
◎定期講座 讓不同解讀進行對話
檔案開放後,接下來就是要讓民眾知道如何查詢、如何運用。國史館從今年開始每週舉辦演講,分成「台灣民主化與轉型正義」、「檔案與歷史研究」、「台灣史」及「歷史教育講座」4個系列,邀請學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吳密察指出,檔案是中性的,但對於檔案的解讀,每個人可能都不同,國史館舉辦系列演講主要是讓外界知道這些學者使用了政府機關的檔案進行研究,打破外界認為國家檔案都是機密的刻板印象;另外,對於這些文件,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看不懂,這些演講則是要告訴他們這些檔案可以做哪些解讀,也可以針對不同的詮釋進行對話。吳密察:『(原音)這個社會的議題,我想每個人有不一樣的看法,不一樣的方法必須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上,建立在史料的基礎上,就是檔案;第二個,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不同的人可以進行對話,所以如果我們這樣的一個演講可以當成一個平台,那也不錯啊。』
◎運用科技 拉近與民眾距離
在知道如何查詢、如何運用後,更重要的就是方便民眾查詢。國史館的網站今年全新改版,一改以往的傳統制式排列,以簡單、活潑的多圖像設計,呈現出新的風貌。
國史館舉辦的系列演講也同步直播,讓無法到場的民眾可以在網路上觀賞。吳密察表示,國史館要做的,就是希望縮小與民眾之間的距離,讓他們了解歷屆政府到底做了什麼事,也讓這個國家隨著民主化的步伐變得更透明、更開放。吳密察:『(原音)我想這就是一個願意把一個機關從大家覺得好像庭院深深的機關如何漸漸地打開,讓他覺得是跟國民之間距離越來越縮小,然後越來越開放、越透明,我想這就是我基本的想法。』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