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中研院士:近視雷射就是貢獻之一

  • 時間:2018-10-02 20:04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楊文君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中研院士:近視雷射就是貢獻之一
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地時間2日上午11時50分左右(台灣時間今天下午5時50分),公布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由美國學者艾許金(Arthur Ashkin)、法國學者穆魯(Gerard Mourou)、加拿大學者史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由美國科學家艾許金(Arthur Ashkin)、法國學者穆魯(Gerard Mourou)、加拿大學者史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得殊榮。中研院物理所所長李定國院士今天(2日)受訪時指出,艾許金是研究「光鑷」(optical tweezers),可以利用光壓移動非常小的分子;穆魯及史崔克蘭則是研究「高強度、超短光脈衝」,像是近視眼雷射就是利用這項研究,早已廣泛運用在醫界,貢獻都非常卓越。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日傍晚揭曉,由美國科學家艾許金、法國學者穆魯、加拿大學者史崔克蘭獲得殊榮。
中研院物理所所長李定國院士2日受訪時指出,穆魯及史崔克蘭致力於研究「高強度、超短光脈衝」,這項技術可以讓雷射光的威力再提升1,000倍,且可被精準控制,為工業及醫學應用領域揭開新的一頁;像是近視眼雷射就是利用這項研究,已普遍運用在醫界。他說:『(原音)你用這很小、很精準的光壓,有些你希望他鈍一點,就燒它一下,就不會對旁邊造成很大的傷害,你可以精準控制被你燒的區域,控制範圍很準確,這個已經在眼睛方面有被應用了,是他們得獎的大原因,因為已經很普遍被應用了。』
李定國也指出,另一位得獎者艾許金,他研究的是「光鑷」(optical tweezers),有「光鑷之父」的美譽;光鑷是利用雷射光的光壓,通過粒子表面產生動量變化,產生的力量就能移動非常小的分子或材料,且不會傷害到分子原本的狀態,是最好的移動方式,在生物研究、材料研究上都很有幫助。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