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康熙朝御製琺瑯彩瓷存世稀少 故宮策展一窺研發軌跡

  • 時間:2020-08-19 22:56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康熙朝御製琺瑯彩瓷存世稀少   故宮策展一窺研發軌跡
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推出「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呈現康熙朝對於琺瑯彩瓷從試驗至掌握關鍵技術的「研發」過程。(故宮提供)

康熙御製琺瑯彩瓷因為專為帝王御用,且存世稀少,在收藏界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但成就這樣的琺瑯彩瓷之美,並非一蹴可幾,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推出「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難得展出康熙朝實驗試作作品,對照御製風格成品,呈現康熙朝對於琺瑯彩瓷從試驗至掌握關鍵技術的「研發」過程。

琺瑯工藝17世紀自西方傳入中國,其中琺瑯彩瓷器更是於康熙一朝燒製成功,專供御用或皇室玩賞,質量精且產量少,目前全世界就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最多。

過去故宮也曾多次展出過康熙御製琺瑯彩瓷,不過最近故宮推出的「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卻是透過「皇帝實驗室的試作」和「御製風格」兩大單元,展出故宮典藏中原本收納於紫禁城景陽宮的試作品,並透過試作與成品的比較,展現清代康熙朝御製琺瑯彩瓷,從草創試作到發展成熟的轉變。

策展人、故宮副院長余佩瑾指出,康熙皇帝因為喜愛西洋畫琺瑯器,進而著手研創本土新品,成品多半以「御製」款為標記,顯示是由皇帝主導推動。

但從初期研發到成熟,掌握關鍵技術需要時間,故宮典藏70多件康熙朝的實驗試作品,這次展出64件,就可看出試驗的經過。余佩瑾:『(原音)我們想要從一種從實驗室的試驗、開創,跟地方上的關係,傳教士的關係,也有他自己本人,當然是他下面臣相幫他講出來,他認為如果能把這個技術引進清朝來,對他本人來講具有遠震西洋的意義,就是從這些東西再來看,剛好清宮還保留了可以跟這個過程對應到的物件 ,整個陳列室就是對照實驗試做跟發展完成的樣子。』

以試作品中的胭脂紅彩系列為例,是清代本土技術效法西洋金紅彩,在釉中加入「金」元素,但放在現在顯微鏡下看,仍看得出金子顆粒,顯示金子並未融入釉料裡,結果反新創出粉紅色系胭脂紅彩,再對照「御製風格」中的成品「清 康熙 琺瑯彩粉紅地開光四季花卉碗」,就可看出康熙朝後來已經掌握能燒製出金紅彩瓷的關鍵技術。

此外,試作成品中一件畫有西洋仕女肖像畫的瓷碗,由於康熙與傳教士互動密切,該西洋仕女的圖樣也是當時西方所流行,因此推測應有傳教士協助。

這次的特展中,也可見在康熙朝琺瑯彩瓷眾多的裝飾花卉紋樣中,看到「藍色菊花」出現,對照康熙44年皇帝題記畫家蔣廷錫「野菊」軸中,以「山花野菊喜清風,塞北烟光報嶺楓」歌誦出巡塞外認識的小菊花,推測應是康熙皇帝將塞外旅途記憶,轉換成御製風格的有趣軼事。

余佩瑾強調,康熙的個性喜歡強調在一件事情達到成功之前,過程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何康熙朝會留有實驗試作品,就是要讓後人知道,燒製琺瑯彩瓷有多麼不容易。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