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拜登多邊主義舞台 G7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 時間:2021-05-04 11:0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吳寧康
拜登多邊主義舞台 G7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達志影像)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2年來首度的面對面會議在本週登場,美國高舉「多邊主義」大旗強勢回歸,宣告在前總統川普時代灰頭土臉的G7已經是過去式,如今的拜登政府將為G7的未來注入活水。

拜登急補破網

G7外長會議5月3到5日在倫敦召開,是自從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G7第一場面對面的外長會議。在川普任內,美國當了4年的獨行俠、和遠親近鄰都鬧翻了之後,拜登政府主張的「重建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目標,顯然是想內政外交一網打盡。

因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高調出行,在G7的舞台上為拜登的多邊主義外交搖旗吶喊,希望結合盟國與夥伴的力量,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威脅相抗衡。

拜登主義現形

當然,與其說拜登是在為前任補破網,不如說他原本就主張與盟國修好。拜登早在2月的G7峰會處女秀上,就已宣告美國將重返多邊主義。有專家認為,這或許就是未來4年「拜登主義」(Biden doctrine)的雛型。

然而,在關注美國如何扮演角色的同時,從1973年成立時的G5、到1975年的G6、1976年G7、1997年G8、到2014年再度縮為G7,這個由西方主要工業化民主國家組成的老牌俱樂部,能否因此注入活水回春,重返昔日赫赫威名顯然值得玩味。

數字的成長史

遙想1973年,當時美國、日本、西德、法國、英國組成五大工業組織,也就是所謂的G5,是為了因應美元危機、石油危機等對資本經濟的威脅而出現。後來又加入了義大利與加拿大,使得G7正式成型。

至於讓G7+1的俄羅斯,自1997年入會以來並不張揚,最搏版面的反而是2014年因併吞烏克蘭克里米亞(Crimea)而被掃地出門。而川普在去年提出「G7+4」擴大版本、一廂情願的希望再次納入俄羅斯,也曾引起軒然大波。

不過,會員的來來去去,只是G7成長史的一部份,真正攸關命脈的重大挑戰,其實要回歸到G7存在的本質,也就是川普在任內窩裡反、讓G7盟友氣到跳腳所提出的「過時論」。

爭議性過氣論

川普曾公然批評G7是個過時組織,而且他的說法還獲得不少按讚。G7存在的意義之所遭到質疑,主要還是經濟份量已經不如往昔,而且法國、德國和義大利這3個歐盟國家因為共享貨幣、以及財政政策框架,也被認為不應擁有單獨的話語權。

特別是既生瑜何生亮的20國集團(G20)在1999年問世,這個世界上經濟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國家組織,成員不但涵蓋了G7,還加入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地位更是不同凡響,成為美國與各大國之間處理各種議題的平台。

中國是狠角色

至於中國崛起則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G7成立之初,沒有人考慮過中國的代表性。後來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主政時曾倡議,邀請中國等新興五國(Outreach 5, O5)加入;法國前總統沙柯吉(Nicolas Sarkozy)也曾在2008年老調重彈,主張應該納入中國。

當然,答案是否定的,中國至今也跟G7扯不上邊。然而,不論是從恐怖主義到核子擴散再到氣候變遷,全球重大議題幾乎都不是G7能獨立解決的,需要來自新興國家的共同合作,特別是中國。

確實,在指責G7未能與時並進之際,也有人認為G20體積過大,在取得共識方面沒有G7來的有彈性。無論如何,G7仍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之一,也是拜登政府展示多邊主義路線的一個舞台。在美國極力尋求志同道合夥伴抗衡中國之際,G7固然需要改革,但也有其存在的必要與價值。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