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振興券的發放應避免重蹈消費券的覆轍

  • 時間:2021-08-13 17:5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振興券的發放應避免重蹈消費券的覆轍
要振興經濟,經濟學者蔡明芳認為,面額設計也是關鍵因素,必須得考量到微型企業或小攤商的實際需求。資料圖片:沈聰榮

近期,政府對於肺炎疫情穩定後的振興政策怎麼做引發社會的討論,有為數不少的民意代表主張政府應該直接發放現金,也有人認為應該免費發放五倍券,政府的初步規畫則是沿用過去振興三倍券的作法,即由民眾出一千元來換五千元的振興券。但是,上述何種振興方式才可以讓真正受疫情衝擊的人或產業得到政府的政策的幫助,值得進一步討論。

普發現金最不妥 免費發券效益應再評估

首先,就普發現金而言,直接收到現金一定是對民眾最方便的做法,也可以省去許多振興的行政成本。但是,由於現金的用途非常多元且現金也容易被儲蓄下來,此時,政府也無法讓振興的資源流向需要被幫助的產業得到幫助,因此,普發現金的結果就如同退稅,不管是稅收的減少或債務的增加,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只有傷害沒有幫助。對儲蓄率極高的台灣而言,為了部分受疫情衝擊的民眾或產業就採取普發現金的作法是不了解台灣也最不負責任的政策作為。

其次,就免費發放五倍券而言,許多人提出的觀點是認為今年的疫情較去年嚴峻,受到傷害的產業與勞工也較去年增加不少,因此,建議政府應該免費發放振興券。上述的論點乍聽之下似有道理,但是,這樣的做法與2008年的消費券已無差異,當然,金融海嘯與肺炎疫情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並不相同,肺炎疫情直接讓人流消失,進而許多批發零售業、餐飲服務業或旅遊觀光業停業,因此,無償發放的必要性可能較2008年更高,但是,政府在擬訂政策的過程中,若因為考量受到部分受衝擊大的產業與其從業人員,就對所有人無償發放振興券恐以偏概全且大幅增加財政的負擔。


「振興券」怎麼發?被歸類為民進黨英系立委,也是黨團幹部羅致政,與其他十位立委都在臉書上呼籲「免付1千直接領」。(取材自羅致政立委臉書)

在面對疫情的衝擊下,政府舉債來協助民眾或企業度過難關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若沒有客觀評估就對全民無償發放振興券,則其效果雖會比普發現金好,但恐會重蹈消費券覆轍,這也是政府得仔細評估的。

面額設計也是關鍵  受惠疫情行業應排除振興券適用 

再者,若要考慮有許多生活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民眾,則目前媒體的報導多已表示政府擬由原來預估的109萬人擴大為906萬人可以免費領取振興券,財政支出須增加70億至80億元。在考量此次疫情對就業已產生重大傷害下,為了避免在現行系統或評估尚無法得到幫助的民眾,政府擴大適用免費領券的對象確實有其必要性,但是,全民免費發券絕非最佳方案。發放振興券一定會比普發現金好,這是因為,經建會(國發會前身)過去曾評估2008年消費券於GDP的貢獻約0.28~0.43%,替代率達六至七成。換言之,若是普發現金,則現金替代率更高,對GDP的貢獻將更小。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在記者會中,特別說明五倍券比普發現金更具振興經濟效果。圖:行政院提供

最後,在疫情之下,疫情對經濟的傷害愈大,振興券替代現金的比率將會愈高,因此,政府發放振興券的對象應盡量排除受惠疫情的產業,例如,受惠疫情幫助的外送平台即不可使用振興券。

同時,面額的大小將會影響振興券流向大型或小型的服務業,大型產業的能見度往往較高,受到政府在生產面的幫助也會中小企業與小微企業多,故若政府在面額的設計上可以多顧及小微企業的需求,則可以藉由振興券幫助小型企業減緩疫情的衝擊。我們期待在疫情之下,政府對於經營規模小但對「本土就業」創造多的企業可以有更多的了解與政策協助,以讓台灣在經濟成長之餘也可以兼顧社會穩定。

延伸閱讀

>>不要忽視疫情下的經濟成長率與人民的感受完全脫鉤的後遺症
>>「振興券」怎麼發?民進黨英系立委也呼籲免付1千直接領
>>五倍券助攻經濟成長率 學者:發行時間點是關鍵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