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調查:小學生遭體罰比例高 7成無自信、4成有暴力行為

  • 時間:2023-03-21 14:33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劉品希
調查:小學生遭體罰比例高 7成無自信、4成有暴力行為
家扶基金會21日公布「兒少對父母教養的看法」調查,藝人林宥嘉(中)擔任「用愛包圍計畫」代言人。(劉品希 攝)

近年日韓修法明定禁止父母體罰,台灣跟進將於近期公告民法修正草案,家扶基金會特別針對9至18歲兒少進行調查,並於今天(21日)公布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小學生遭體罰的比例最高,近7成因此失去自信、5成與父母關係疏遠,更有4成有暴力行為。

根據家扶基金會的調查顯示,小學生遭父母體罰的比例最高、達18%,體罰的方式以「維持姿勢」包括罰跪、罰站、半蹲等居多,占34%;其次為「用器具」體罰,包括用皮帶、棍子、藤條、衣架等,占28%,至於用「手腳、拳頭」體罰的比例也有24%;其中,超過3成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被體罰的原因,部分孩子甚至認為體罰的問題出在父母身上,是父母情緒失控或是父母吵架遷怒到孩子身上。

調查也顯示,體罰明顯傷害親子關係並長久影響兒少身心健康,46%孩子遭受體罰後,減少與父母溝通、不願向父母分享心事,40%無法自在地親近父母。在心理層面上,近7成、69%孩子認為體罰會讓自己失去自信,超過半數、55%容易情緒低落,更有30%孩子會開始自我否定,甚至覺得不被父母疼愛。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說:『(原音)因為過去的觀念就是說,我們一定要用行為去出手或者是要孩子做罰跪、罰蹲等等,讓孩子感受到那樣的一個壓力之下,他才會有改進,但其實這次的調查結果也發現,體罰只會讓親子關係更加的惡化,並沒有改善,也許一時之間小孩子他會暫時的聽話,但就長期以來,跟父母親的關係,可能不講話、更冷落,或其他的方式,會造成更負面的一些行為。』

體罰也會讓孩子的外在行為出現變化,調查指出,孩子遭體罰後,40%會隱瞞自己的事情、31%無法專注於課業學習,甚至近2成會自我放棄。此外,年齡越大的兒少越認同體罰是一種暴力行為,體罰潛藏暴力循環隱憂,高達4成曾遭體罰的兒少表示自己會以暴力解決問題。

新北市家扶社工督導彭淑鈴表示,體罰無助改變孩子的不當行為,只會衍生出欺瞞、說謊等更多問題,現代父母壓力大,須學習情緒管理。周大堯指出,家扶基金會近年致力推動親職教育,希望幫助家長強化自身育兒能力,從根本解決兒虐問題。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