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神話不比歷史虛構!史前館重開幕 話語權回歸原住民

  • 時間:2023-05-25 16:54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神話不比歷史虛構!史前館重開幕  話語權回歸原住民
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歷時近3年大改造,近日重新開幕,將話語權與主體性回歸原住民與南島族群。(江昭倫 攝)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歷經近3年大改造,近日重新開幕,以「島是船,海是路」為主軸,重新界定台灣與世界關係,並主張「神話不比歷史虛構」,將話語權真正回歸於原住民主體,更沒忘記當代原住民族的身影,以及他們與所有南島族群所面臨的問題,要讓民眾打開全新視野,認識南島世界與世界南島!

「島是船・海是路」 翻轉海洋史觀

位於台東的史前館斥資新台幣3億進行景觀改造與常設展廳更新工程,終於在歷時近3年後重新對大眾開放,這也是史前館自2002年建館以來,首次華麗轉身,翻新的不只是硬體工程,就連史前館的定位思維也有了一百八十度大翻轉。

史前館館長王長華受訪指出,最新考古證明,台灣最早有人類活動足跡往前拉到3萬年前,「史前廳」文物展陳的縱深自然也會不一樣;「南島廳」更是以「南島世界・世界南島」新視野,呈現觀看台灣與南島世界所交織出的故事。

從3萬年前看到當代原住民族,王長華強調,關鍵就在於海洋帶來的人群移動、文化交會與發展造就新文化元素的交融,形成獨有的台灣與世界南島文化。

作為博物館,就是利用這樣的材料證據,透過展示,提供大眾不同的理解與視野。王長華:『(原音)台灣的確⋯它不是一個單一族群,它從來就是好多不同的文化在這裡川流,然後有些族群留下來繁榮滋長,有些族群可能就離開的一個寶島。到底川流不息,有文化進來,有文化離開,是怎麼回事?就是海洋啊!所以我們今天應該用更開放的態度面對,我們一個島國,是一個海島國家,海島社會的事實,所以我們應該不同視野看待海洋跟台灣關係,所以我們提出來一個概念叫作「島是船、海是路」,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史前館改造後,以「島是船,海是路」為主軸,重新界定台灣與世界關係,呈現南島世界與世界南島。(江昭倫 攝)

眾聲喧嘩!神話不比歷史虛構 

「南島廳」常設展廳全面更新,是這次史前館改造大亮點,也是史前館自我重新定位。策展人之一的方鈞瑋指出,他們刻意捨棄「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的論點,一方面是科學證據仍有疑慮,一方面,這樣的論點等於把台灣大多數人排除在外,讓南島被當成一種異族文化式的看待,這是史前館想要避免的,「不是講他者,而是強調我們身處的南島世界,以及跟全世界交錯的世界南島」。

也因此,過去南島族群的口傳歷史並沒有被認真看待,但史前館在這次重開幕中,卻直接標示「神話不比歷史虛構,科學不比故事權威」的主張,強調南島世界獨特的島嶼經驗與海洋思維,為世界帶來的啟發與智慧。

館長王長華:『(原音)早就已經進入眾聲喧嘩的時候,那為什麼這個眾聲喧嘩的權力,你不能夠還給今天各個原住民族,不同原住民族他們的祖先認為世界是怎麼創生的?人是怎麼來的?他們各自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今天做一個博物館,我們要做不是給判斷,不是優劣的判斷,而是在我們有些資源、展板空間有限裏頭,我們盡量讓這些可以有機會露出 他們的主體能夠被顯現出來他們要說的話,其實是這樣的態度,所以我們才會認同「神話不比歷史虛構」。』

史前館重開幕,主張「神話不比歷史虛構」,讓不同南島族群口傳神話歷史也成為展覽重點,以動畫方式展演出來。(江昭倫 攝)

話語權、主體性回歸原住民

全新的「南島廳」,藉由「KITA我們、」「理解」、「溝通」、「邊界」、「交換」、「認同」等單元,描繪了台灣、島嶼東南亞和大洋洲始於史前的跨界穿越、與霸權相遇後類同的歷史經驗,以及當代在群島之洋上的彼此連結。

史前館也首度將台灣當代原住民在大眾流行音樂、運動領域身影放在展場中呈現,昔日被拿來作為文化櫥窗觀光式的演出紀錄,流行文化中的原民刻板印象,到了當代卻看到張惠妹、阿爆、桑布伊、舒米恩等原住民歌手如何唱出屬於自己的聲音;也會看到許多原住民棒球員的球衣高掛在展廳中,以及球衣上從漢字到繡上母語名字的轉變,看到原住民運動員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

原住民的勞動身影也牽動台灣經濟發展,不論是乘風破浪的遠洋南島男兒,或自嘲是鷹架上的「男模」與「拉釘」公主,也是南島廳想要帶給大眾的省思。還有文字曾是殖民原住民的「利器」,但如今以文字書寫原住民文學或母語創作,卻豐富當代台灣文化樣貌。達悟族藝術家飛魚・米斯卡的裝置藝術「謊言・罐頭」,則呈現核廢料對島上族人的深遠影響,充滿批判性。

史前館邀請了達悟族藝術家飛魚・米斯卡在新展示空間內,打造裝置藝術「謊言・罐頭」,傳達核廢料對島上族人的深遠影響,充滿批判性。(江昭倫 攝)

在「認同」展區,呈現了因為不同的殖民者到來,別人眼中的原住民身份也有不同,有穿上不同統治者的軍裝上前線打仗的模樣,也看到曾經「他人」是怎麼扮演原住民;永續與社會運動,更牽扯到原住民土地生存議題,這些都在南島廳中犀利呈現,作為一種時代的見證,讓話語權與主體性真正回歸到當代原住民與南島民族身上。

策展人之一方鈞瑋:『(原音)我們那時候其實就希望說,我們以後都可以把個展廳,變成我們說論壇,我們有些討論可以直接用這樣的方式,變成這是引言,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地方,用什麼方式帶給觀眾去討論、去思考這件事。』

要將話語權、主體性還給原住民是一個理念,但要落實在展覽展示上也能讓觀眾感同身受,確實一大挑戰,史前館策展團隊跨出一大步,不少原住民朋友搶先看了之後都說很感動。

歌手桑布伊就是其中之一,他指出,史前館詳細記錄了先民的生活,卻沒忘記當代南島原住民的現在與未來,非常值得肯定。桑布伊:『(原音)我覺得一定要看到現在,因為以後過了50年、100年,這也是我們自己的文化,要延續下去,我覺得博物館有一個很重要的⋯⋯除了看過去祖先的文物之外,過去幾千年、幾百年,都過去式了,但活著的人很重要,怎麼去活在現在,怎麼去想到未來,怎麼去走,勇氣吧,把這些事情做出來很重要,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把對錯擺出來的時候,我們才有改變的方向,才有改變的可能性。』

如同文化部長史哲所說,這次更新計畫是史前館的華麗轉身,但同時台灣人的思想觀念也應該轉身,用不同的視野看待曾經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

但也不得不說,乘載這麼多精采內容的史前館,人事與經費仍是少得可憐,當文化部長史哲高喊史前館重要性媲美國立故宮博物院時,也應該給予更多實質經費支持,才能讓願景成真!

史前館全新「南島廳」讓當代原住民與世界南島原住民面臨各種問題,被凸顯出來,希望成為一個公共討論的空間。(江昭倫 攝)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