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26%大學生有憂鬱傾向 壓力源來自課業與職涯發展

  • 時間:2023-12-18 11:1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劉品希
26%大學生有憂鬱傾向 壓力源來自課業與職涯發展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18日公布「112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劉品希 攝)

年輕族群自殺死亡率逐年上升,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今天(18日)公布「112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四分之一的大學生有憂鬱傾向,比疫情前多出1成,壓力最大的是大三生,壓力主要來源為課業與未來職涯壓力。

「大專學生壓力調查」針對學業壓力、家庭壓力、未來規劃壓力、經濟壓力、情緒爭吵壓力、人際壓力等六大面向進行調查,收集有效問卷1,635份,結果發現25.5%的大學生有憂鬱傾向,與疫情前16.3%相比,多出9.2%,壓力最大的為大三生,其次為大四生。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大學生壓力來源的前三名分別是時間管理、課業壓力以及未來職涯發展。她說:『(原音)第一個是時間管理問題,他們覺得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時間上面似乎是不夠用的。然後第二個,大概就是他們的學習壓力,因為畢竟現在這一批大學生他們是有經過幾年的線上學習,那現在換到實體學習,所以這個學習型態轉變,還有他們的學習深度等等。第三個,這個大三、大四的學生普遍看起來都會有,就是未來職涯發展出入的一個問題,他們好像就是覺得壓力非常的大。』

胡延薇進一步分析大三生比大四生壓力更大的原因,她指出,目前的大三生在大一、大二時,多數因疫情關係都是線上學習,可能導致學生吸收程度不一,而現在大三要面對產學合作、畢業專題研究等,之後馬上又要面臨與職涯接軌,外在環境快速變動,導致壓力特別大。

出席記者會的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科長王芃宣指出,衛福部已於今年8月1日推出「15-30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截至11月底,已服務超過1萬4千人、共3萬4千多人次使用,其中3成評估為高風險,轉介醫療院所治療。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表示,除了找心理師諮商,目前衛福部或各縣市也都有一些心理健康促進平台,提供一些簡短課程,協助民眾自我了解、自我檢測是否有憂鬱傾向。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