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大選最前線/缺乏大環境推波助瀾 年輕選民關注內政民生

  • 時間:2023-12-29 17:42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王韋婷
大選最前線/缺乏大環境推波助瀾 年輕選民關注內政民生
歷屆大選,年輕人的投票行為向來被視為左右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圖為台北南港軟體園區上班族。 (資料照片:中央社)

2024年總統大選倒數計時,青年選票的動向引人關注。總統大選首投族、剛出社會的上班族平時對政治無感,但今年不約而同關注低薪、房價等民生議題;學者分析指出,今年缺少像上屆大選的環境因素誘使年輕人出來投票,各組候選人如能在年輕選民關心的議題上,提出完整的政見,或許較能受到年輕選民青睞。

青年看大選 著重低薪、房價

2024年總統大選即將投票,各陣營卯足全力催票,不放棄任何一個族群的票源。歷屆選舉,年輕人的投票行為向來被視為左右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年輕人如何看待今年總統大選?關心什麼選舉議題?將對大選選情產生影響。

總統大選首投族Peanut,今年才剛從大學畢業,之前雖然已經在四大公投有過投票經驗,可是面對總統選舉,還是沒有想法。Peanut說,平常不關心政治,朋友之間也很少聊政治話題,最多玩玩時事梗,對於3組候選人的政見也沒有特別感受。她表示,如果真的要選出最關注的話題,大概就是比較常在新聞中出現的能源和居住正義。Peanut說:『(原音)關於電吧,就是核能那些,因為大學時候有停電過好幾次,感覺好像蠻缺電。有大概看一下(政見),可能會,因為還沒整個看過政見,可能看過後,才決定投誰。』

剛出社會的小R撐過疫情衝擊,在疫情解封後不久離職,雖然有參加政府疫後協助青年就業的相關方案,但是她仍然感受到大環境不易就業,年輕人薪水普遍偏低。小R說,自己以前完全不關心政治,可是物價、房價高漲,讓剛出社會的她特別有感,這次大選特別注意切身相關的民生議題。小R說:『(原音)我自己離職,但是我一樣要繳勞健保,你也知道就業率、失業率問題也蠻高,但是我覺得這一塊一直都沒改善,我們已經沒有收入了,但是也沒有任何措施。我知道一直有辦協助就業的課程,其實我自己也有上,其實那塊補助我有領到,但是那之後,也沒有其他管道可以補助,或怎麼樣。我不確定是不是跟產業有關係,但明顯覺得就業環境沒有改善。』

搶攻年輕選票的方程式:政治魅力+完整政見

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鈕則勳表示,年輕族群在這次大選受到的關注度不夠,且有邊緣化的情況;各陣營候選人雖提出住宅、學費補貼等政見,但是缺乏從結構面解決的方案,也因此年輕族群對大選普遍冷感。

另外,鈕則勳也表示,除了政策要有感,「政治人物跟年輕人有沒有緣分」也是重要因素。他表示,政治人物要有魅力,才有辦法吸引年輕人聽他說政見,引起共鳴。鈕則勳說,3組總統候選人中,民眾黨的柯文哲個人特質強烈,也因此擄獲較多年輕人的青睞。他說:『(原音)政治人物政治魅力要夠強,才會讓年輕人覺得有興趣,願意去聽他的政見,讓年輕人去買單。所以阿北在這部分就佔便宜,因為他可以明顯區隔其他傳統政治人物,其他政治人物來講都太傳統,比如說太過精算,沒辦法像阿北我口說我心,所以這是14年他開始擄獲年輕選票非常重要的關鍵,也就是年輕族群對他黏著度比較高的原因。』

缺乏大環境投票誘因 年輕選民對大選冷感

30多歲的吳小姐已經經歷3次總統大選,平常無心政治議題的她,坦言選戰發展至今,她還沒有時間研究各組候選人的政見。吳小姐也指出,這幾次大選以來,讓她最有參與感的是2020年的總統選戰,那一年「反送中」話題席捲同溫層,搭高鐵返鄉投票當天,車站擠滿人潮,差點搭不上車。吳小姐說:『(原音)因為2020那次比較有關注,後來因為工作忙碌,就沒有特別關心時事,應該是說沒時間。』

鈕則勳指出,年輕人講究感覺,2024總統選戰缺少像2020年「反送中」事件足以主導年輕人投票決定的環境因素。他表示,國民黨的侯友宜主打兩岸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其實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年輕人未必有感;而民進黨的賴清德欲以中國介選論述影響青年選票,但與當年「反送中」的議題層次差異很大,抗中牌效果同樣受限。鈕則勳說:『(原音)因為2020年,2019年反送中是重大事件,是環境上重大事件,洞見觀瞻,那個議題炒得非常大,所以大家關注,小英操作也就很順手,那這次也就沒有那次環境因素。』

2020年總統大選,30歲以下投票率超過7成,是當年蔡英文總統順利連任的關鍵;2024年總統大選,青年族群是否仍具有左右選戰的能力?鈕則勳認為,從投票結果分析,年輕族群在有強烈環境因素下,投票率會提高;如果缺乏環境誘因,而中壯族群或是年長者的投票率較年輕人穩定,可能對選戰有較大影響。

2024大選拚戰到最後一刻,各組總統候選人努力開拓票源、爭取弱區選票,但從最近選戰策略觀察,各陣營似乎逐漸回到鞏固基本盤,青年族群的投票行為是否會在最後時刻產生變化,值得繼續觀察。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