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近年盛行自然葬 傳統觀念待突破

  • 時間:2015-04-21 17:52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劉品希
近年盛行自然葬 傳統觀念待突破
海葬前,骨灰需經再研磨,放入可分解且無毒性的環保骨灰盒中,家屬搭乘遊艇到法定可拋灑骨灰的海域,將骨灰灑入海中,並拋灑些許花朵、花瓣或花束,取代焚香及燒冥紙,如此便完成海葬儀式。(內政部提供)
近年來,環保風盛行,不少人選擇樹葬、花葬,甚至是海葬來處理身後事,但許多民眾仍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土葬或將骨灰安置在靈骨塔內才是慎終追遠。由於台灣土地取得不易,環保自然葬勢必將成為趨勢,不過,政府在力推綠色殯葬的同時,也必須顧及民眾的心理層面,才能達到殯葬改革的目標。
◎環保意識抬頭 自然葬風行
「慎終追遠」是我國固有的傳統美德,「入土為安」更是流傳已久的觀念,民眾為表孝道,往往替過世的親人建造華麗的墳墓、安排繁複的法事,但隨著台灣環保意識崛起,這些傳統習俗遭質疑是浪費土地資源、破壞都市發展。
為改革殯葬文化,內政部自2001年開始推動「環保自然葬」,透過編列預算,補助地方政府在公墓內闢建環保自然葬專區,目前全國公墓內樹葬、花葬的地點有29處,包括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新北市「三芝櫻花生命園區」、高雄市「旗山生命園區」、宜蘭「員山福園」等,服務民眾已達1萬6千多人。
所謂樹葬、花葬,是指遺體火化後,把骨灰研磨再處理,裝入無毒、易分解的環保容器,並由家屬置入環保葬區內預先挖好的洞,之後再以土壤埋藏覆蓋,家屬靜默追思時不焚香、不燒紙錢,骨灰在幾個月後就會自然地融於大地。內政部次長陳純敬說:『(原音)我們會來推廣潔葬,也就是新的這個殯葬文化,其實是世界的趨勢,主要是能留給我們後代,不要一直用以前的土葬佔據很多的土地,而且也不好管理。一般來講,會選擇環保自然葬的人,大概都是他在世的時候都有表達他有這樣的意願,自主規劃身後的殯葬儀式。』
◎骨灰「放水流」 民眾憂海葬難追思
採用樹葬、花葬等做法已是一大突破,但亡者的骨灰仍埋藏在土壤中,依舊保有民間「入土為安」的習俗;相較之下,海葬更是對傳統觀念的一大挑戰。
台灣四面環海,海葬的方式最佔環境優勢與便利性,目前可受理申辦海葬的縣市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及台東縣,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更自2008年起共同辦理「聯合海葬」,政府不收取任何費用。
與樹葬、花葬相同,海葬前,骨灰需經再研磨,放入可分解且無毒性的環保骨灰盒中,家屬搭乘遊艇到法定可拋灑骨灰的海域,將骨灰灑入海中,並拋灑些許花朵、花瓣或花束,取代焚香及燒冥紙,如此便完成海葬儀式。
海葬超脫以往築墓佔地的舊思維,正因為如此,許多人對海葬心存疑慮與不安,擔心親人的骨灰拋向大海後就「付諸流水」,將來沒有緬懷、追思的處所。因此,從2001年實施海葬至今,全台只有1,100多人選擇海葬,人數不到樹葬、花葬的十分之一。內政部民政司副司長黃正雄說:『(原音)有的人想說我灑到大海就是沒有了,那如果花葬、樹葬,到時候還可以去那邊,每年想到去那邊祭拜一下,看一看這樣,可能對於有一些人親情的思念會比較方便。』
◎綠色殯葬蔚為風潮 傳統觀念挑戰多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1993年仍有過半數民眾採行土葬,當時火化率只佔46%,經過政府多年宣導及補助興修火化場,如今火化率已達到93%,火化後將骨灰安置於納骨設施是民眾辦理身後事的主要選擇。
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有限,納骨塔已呈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綠色殯葬」未來勢必將成為主流,但要徹底改變民眾傳統的殯葬觀念,還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除了有賴政府多加宣導外,還須整體社會共同建立新型態的慎終追遠模式,不再執著於長期保存骨灰,而是透過更具紀念性的方式追思亡者,讓家族的精神永續長存。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