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劉國松「實驗悟道」 捐星20畫作與摯友作品相伴

  • 時間:2023-06-12 11:5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林詠青
劉國松「實驗悟道」 捐星20畫作與摯友作品相伴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策展人蔡珩博士,6月8日向央廣訪團解說劉國松的作品《墨象之舞》。(林詠青 攝)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今年初舉行年度大展「劉國松:實驗悟道」,展出60餘件「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的畫作、約150件文獻檔案,以及1件吳冠中的贈畫。策展人蔡珩博士指出,劉老師捐贈該館20件作品,也帶有寄語摯友吳冠中、兩人作品相伴的意味,並期盼透過中西匯流的新加坡,讓水墨藝術跳脫民族式的單一符號,更自由的發揮。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策展人蔡珩博士,6月8日為央廣訪團一行導覽「劉國松:實驗悟道」展覽。蔡珩透露,原本展覽是命名為「實驗之道」,但劉老師覺得少了點能量,後來就改為「實驗悟道」。展場分成四個主題,包括「墨象之舞」、「地球何許」、「不知仙源何處」、以及「水枕能令山俯仰」,都是引自劉國松各階段的作品標題。

關照全球水墨發展 爬梳歷史語境

雖然劉國松先前也曾在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進行巡迴作品展,但這次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回顧展意義更為重大。蔡珩指出,這次策展初衷,除了禮讚劉老師的成就之外,更重要的是連結150件文獻檔案,梳理他在整個美術史上的意義,同時關照同時代其他藝術家及中港台、乃至於全球水墨藝術的發展狀況。


劉國松,《墨象之舞》,水墨紙本,47×85 cm,1963。(劉國松基金會捐贈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藏品。圖片來源: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提供)

蔡珩說:『(原音)我們是在禮讚一位藝術家,同時禮讚他對新加坡國家館藏的饋贈。但是這個藝術家藝術史上的地位,跟他這種創造能力,跟他當時歷史語境這麼複雜、多元,整個故事,我們不想做保守的功成名就、德高望重的展覽,我們還是希望從歷史角度梳理。』

模仿新的 不能代替模仿舊的

劉國松是「五月畫會」主要創始成員,該畫會是1950年代至70年代推動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的主要團體之一。蔡珩指出,這次展覽的文獻部分,除了回顧劉老師70年藝術生涯,也包含了他數度為藝術理念與聞人筆戰的文章、以及友人的書信往來。蔡珩說:『(原音)從劉老師當時寫作就可以看出來,他不是一個好像以歐美馬首是瞻這樣一個人,他是在看現代藝術發展,他也是在看東南亞、看日本、看各個地方他們經驗是怎麼樣,這是我的解讀,因為我們翻到他一些文獻,我是這樣認為,尤其是他不是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嗎——「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蔡珩進一步說明,所謂「新的」其實指的就是西方現代藝術,劉老師的意思就是,藝術家往往以為做西方藝術就代表是新的,其實你還是在模仿。


劉國松,《月球漫步》,水墨、壓克力拼貼紙本,58×85 cm,1969。(私人收藏。圖片來源: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提供)

在國民黨威權政府時期,倡議藝術改革也必須冒上一點風險,劉國松的勇於倡議,同時也呼應了他作為藝術家勇於實驗的態度。蔡珩表示,其實當時劉國松所思考的,就是如何從中國傳統中走出一條路。她說:『(原音)其實劉老師做這些宣揚的目的,並不只是說要推動歐美現代藝術,其實他真正思考的,就是怎麼樣從中國的傳統裡面走出一條路,就是從自己的傳統裡找到現代之路。』

星國觀眾多元包容 能量得以發揮

這次展覽,劉國松一口氣捐贈20幅作品給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蔡珩解釋,主要關鍵因素,她認為和劉國松的摯友、同為現代水墨大家的吳冠中有關。蔡珩透露,新加坡美術館長年都在做吳冠中作品展覽,有次邀請劉老師訪星進行水墨講座,在了解新加坡藝品管理與好友作品展覽狀況後,相信劉老師也希望藉由新加坡的中西匯流特質,能讓水墨跳脫單一民族符號或是象徵,更加自由發揮。

蔡珩說:『(原音)最最重要的,我認為他真是覺得現代水墨要找到合適平台,吳冠中選了這裡,這裡的觀眾確實是中西匯流的,比較多元、比較包容,不會只是作為一種好像某個民族的,它(水墨)就會變成更有可能性的媒體,但是它又有很深厚的、傳統的東西,可以不斷在當下發揮,發揮那個能量。』

劉國松 8月可望再赴新加坡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劉國松:實驗悟道」展期至今年11月26日,蔡珩也向央廣透露,劉國松老師8月份可望再次訪星,為觀眾帶來更多啟發。


劉國松,《正是春影爛漫時》,2008。該畫呈現九寨溝湖泊倒影。(劉國松基金會捐贈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藏品。圖片來源: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提供)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