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不見棺材不掉淚?逾400家德企堅守江蘇太倉「飛地」

  • 時間:2023-10-03 16:16
  • 新聞引據:、金融時報、紐約時報中文網
  • 撰稿編輯:陳文蔚
不見棺材不掉淚?逾400家德企堅守江蘇太倉「飛地」
中國蘇州太倉市是最大德企聚集地,儘管德中關係日趨緊張,但當地超過400家德企都沒有離開。圖為太倉到處可見的德中國旗。(微博)

在習近平不斷打壓西方企業,各國公司正紛紛遠離中國之際,德國企業顯然是最不擔心的一群。《金融時報》報導,有「德企之鄉」稱號的江蘇太倉,仍有超過400家德企並未撤離,當地太倉德國工貿中心主任馬麗克.柏賽克(Marieke Bossek)表示,「這裡的企業沒有走,高階主管們也沒有考慮撤離。」報導認為,這正凸顯出地緣政治緊張下,中國與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之間深厚的依存關係。

誠如台商群聚在江蘇昆山一樣,歷經30年來對西方的開放,江蘇太倉這座距離上海50公里的城市,已經是德國企業投資中國的首選投資地,報導指出,前來投資的德企有許多是家族企業,且通常是高度專業化的中小企業,不僅推動德國出口,也建立德國高階製造業的聲譽。

德中小企業齊聚 有小士瓦本之稱

過去《紐約時報》也曾報導,太倉是中國和德國之間深厚關係的縮影,與德國工業中心緊密聯繫,甚至許多人把太倉稱為小士瓦本」(Little Swabia),因為太倉許多工廠老闆的家鄉,都是在德國士瓦本地區。《紐約時報》指出,這種關係也引發了人們對德國已過度依賴中國的擔憂。尤其太倉的大多數德企都是中小型製造商,生產有特殊市場定位的工業產品,即德文所謂的「Mittelstand」公司,它們都是德國經濟的支柱。

但現在,儘管中國加大對西方的打壓,監管與審查等控制,德國與中國之間也開始出現緊張,甚至德國政府不斷呼籲德企必須降低依賴中國的風險,聚集在江蘇太倉的400多家德國企業卻似乎依舊不為所動。


中國蘇州太倉聚集數百家德國企業,被認為是德企之鄉。圖為蘇州太倉的羅騰堡風格街。(微博)

太倉德國工貿中心主任馬麗克.柏賽克(Marieke Bossek)表示,「據我所知,企業還沒有離開太倉,這裡的高階主管們繼續他們的工作,沒有考慮離開」。不過柏賽克指出,的確有一些公司總部對進一步投資猶豫不決,有些公司推遲投資,因為想看看投資前景,但另一些企業則維持生產,這些企業大都以中國市場為主,他強調,「這確實全取決於行業別的差異」。

太倉歐商投資企業協會(Taicang Roundtable,TRT)主席張臻偉(Richard Zhang)說,這裡的德國公司已經習慣這種小鎮生活,他強調,「如果你來到太倉,遇到問題,可以去找市長,若在上海遇到問題,則要排隊等待。」但張臻偉承認,今年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消費信心薄弱,整體仍努力從疫情中恢復,太倉市的企業的確受到損失,「就商業和整體經濟而言,現在不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面臨汽車供應鏈審查與本土企業競爭

日前,歐盟宣布將對中國電動車製造商低價產品進行調查,而聚集在太倉的德國公司,也是當前面臨嚴格審查的汽車供應鏈的一環,除此之外,這些德企與其他外企一樣,還面臨來自中國內部本土企業更激烈的競爭。

即便如此,德企依舊不考慮退出,家族企業工具機製造廠Chiron的技術長瑞斯特(Willi Riester)表示,中國本土企業在15年前因生產和設計無法達到水準,因此競爭並不大,現在則就必須面對來自本土企業的競爭。他認為,即使(太倉)未來仍是德企主要聚落,但勢必會有越來越多中資企業。

德國駐上海工貿中心負責人克里斯汀.索默(Christian Sommer)也承認,中國的競爭「更加激烈,未來還會更加激烈」,同時他也認為,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政治分歧仍會繼續存在,且中國體系不會以西方希望看到的方式開放,特別是政治方面,因此他認為,現在必須簡單的在一個不同系統的世界尋求合作。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