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台魂入神!「塑神師」李育昇:想為台灣民間信仰找到當代模樣

  • 時間:2024-02-28 12:3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台魂入神!「塑神師」李育昇:想為台灣民間信仰找到當代模樣
藝術家李育昇有一個「塑神師」頭銜,結合台灣精神,為傳統神將造型注入新創意。(李育昇提供)

台灣民間信仰活動隨著社會變遷,逐漸長出新的樣貌,對傳統信仰感到興趣的藝術家李育昇,便是台灣少見新世代「塑神師」,他利用自己藝術美學品味、劇場服裝設計背景,試圖為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神將找到「當代性」,並對應台灣當代核心價值,讓台魂入「神」」。李育昇笑說:「這是一件既迷人又很酷的挑戰」!

走進李育昇位於大稻埕巷弄內的新工作室,一進門就可見大型千里眼、順風耳等各種大仙尪仔神矗立在眼前,架櫃上為官兵神將或傳統戲曲角色製作的頭飾等,每一個也都像是精緻藝術品,讓人忍不住定睛欣賞。

而看過三牲獻藝現場演出的人,也一定對於音樂人或演出者身上穿戴的頭飾或是神將的造型留下驚艷印象,這些都是出自藝術家李育昇之手。

非本科出身 劇場服裝設計界闖出名

李育昇是一位很特別的藝術創作者,他的名片上有兩個頭銜,一個是劇場服裝設計師,另一個是「塑神師」,也就是「神將塑造師」。

李育昇參與過的劇場服裝設計作品不少,並為他贏得許多榮耀,像是曾以《劉三妹》奪下第43屆電視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2017年更憑《狂起》獲頒國際劇評人協會「最佳藝術指導」,2004年為台東劇團的《曹七巧》所設計的舞台服裝作品,甚至被國際劇場組織(OISTAT)收錄於《世界劇場設計年鑑》。


2004年為台東劇團的《曹七巧》所設計的舞台服裝作品,被國際劇場組織(OISTAT)收錄於《世界劇場設計年鑑》。(李育昇提供)

會走入劇場服裝設計領域,其實不在李育昇原本生涯規劃中。李育昇從小唸美術班,大學學的是平面設計,但當時環境並不好,經由學長導演陳正道的介紹,跨進影視界,畫過陳奕迅〈聖誕結〉MV腳本,也是陳正道第一部劇情長片《宅變》的編劇,後來玩票性質走入了劇場擔任服裝設計師。

第一個正式的劇場作品就是和台南人劇團合作,2010年則參與了台灣豫劇團新編戲「花嫁巫娘」,後來也幫國光劇團設計頭飾、盔甲,一步步與傳統戲曲結緣。因為注重細節,李育昇很多作品都是靠著一針一線手工完成,絲毫不馬虎。


李育昇曾為國光劇團及豫劇團創作角色頭飾與服飾盔甲等造型。左為國光《武動三國》中的鳳冠,右為台灣豫劇團《鏢客》中的盔甲。(李育昇提供)

在劇場界闖出一片天,但李育昇其實並非服裝設計本科系,而是因為爸爸媽媽都是洋服設計師,從小耳濡目染。李育昇:『(原音)說是做一件衣服的話,從這個角度去看應該是沒有大興趣,去打扮一個人,或是打扮這個人物,那個是我有很大的興趣,我很小時候玩紙雕,那些的構成,它其實就是服裝打版,它就等於是立體剪裁,也是我長大之後開始做劇場,確定要把劇場做成吃飯的行業的時候,回頭跟媽媽去學,才知道以前原來我做紙雕的某個技法,其實它就是服裝的某個特殊的構成,就是媽媽一邊教,我一邊去對照,就真的是潛移默化,因為我是知道爸媽從紙上作業開始,完成一件衣服的。』

但從事劇場服裝設計十多年,現在的李育昇一年卻只接3部劇場作品,傳統戲曲的新編戲是優先選擇,因為可以展現慢工出細活的價值;另外台南人劇團和台灣豫劇團只要找上門,他一定不會推辭,他說畢竟自己是被這兩個劇團養大的,有革命情感,至於其他現代劇場作品他就沒有太大興趣了,除了表現的價值不多,他苦笑說:「原因是曾被傷害過,關係一言難盡」。

李育昇:『(原音)這關係真的有點像跟前任,或是前夫、前妻關係,有受到一點傷害,但是我們還是有感情基礎,要一起養孩子我們還是可以,劇場就是我們的孩子,所以你要一起要做劇場作品,也是可以,只是我後來我時裝比重放得很低,因為後來整個環境是「快時尚」起來,我們做造型其實很方便,可是變成說你做出來的時裝造型其實是很沒有價值感,就是它離經典很遠。』

重塑神將 盼為台灣民間信仰注入當代性

李育昇又是如何變成一位「塑神師」、「神將塑造師」呢?

和許多人一樣,李育昇小時候家裡就有供奉祖先、神明,一直都不陌生,長大後,則是有意識想重新找回對台灣民俗信仰的熟悉感。

但會跨進傳統民間信仰,李育昇歸功於緣分。與音樂人柯智豪的三牲獻藝合作,在藝術、信仰與創作表現形式上,給了李育昇揮灑的空間,他刻意結合神將與台灣特有種生物,既保有傳統又有當代感。李育昇:『(原音)「小豪哥」柯智豪、三牲獻藝他們,他其實不太限制我怎麼發揮,他們的音樂,其實你背後聽一聽,其實他還是有一個有別於所謂宗教的信仰,他的信仰其實是台灣精神,所以我一直拿台灣的東西,像是台灣特有種生物去幫做他們神明頭冠、演出造型,這樣去服務他們視覺形象。』

另一方面,李育昇也認為自己是蠻幸運的創作者,以技藝結識了許多正宮大廟與執事組織,他們因為擔心傳統習俗失傳,願意嘗試做一些改變,開一些方便門給藝術家參與,尋求與現代呼應。李育昇:『(原音)它的大原則概念是這樣,神明到的地方就是要熱鬧,而且所謂的熱鬧陣,其實一般指的就是北管、有鼓、嗩吶、哨角,你光聽你其實腦補裡馬上聯想到,神明要出巡,你光聽就知道神明跟著來,所以我們其實把三牲獻藝的音樂轉換成當代的熱鬧陣,所以對三牲獻藝老師的音樂響起的時候,就代表要給神明祝賀,或是要幫神明辦派對,開始進行了,這其實也不違背傳統的出巡形式,廟方也會替我們想一些比較既符合傳統大家既定的印象或既定期待,以及現代就是可以再轉、再解套的方法。』

2023年漁光島藝術節,李育昇結合三牲獻藝、在地信仰,以漁光島古名「三鯤鯓」為靈感,連結在地特色宮廟文化,創作了〈鯤島神舟〉,就是一個跨界合作很好的例子。


李育昇多次與三牲獻藝團隊合作,參與宮廟遶境儀式。圖為2023漁光島藝術節演出,演出者的神將造型與〈鯤島神舟〉王船都帶有濃濃台灣特色。(上圖/蔡躍徵 攝;下圖/PJ Wang攝)

作為一位「塑神師」,李育昇說,他其實是想為台灣的信仰找到當代的模樣,神將的視覺表現形式和創作技法,只是他個人美學的延展,他最大希望是讓台灣精神「入神」,再藉由與宮廟合作,讓這些神將「出巡」獻藝的時候,傳達台灣的精神與價值。

李育昇以千里眼與順風耳為例,套用當代的精神,在他看來,其實就是台灣言論自由的守護者。李育昇:『(原音)千里眼跟順風耳他們有一定的神能,因為千順眼他就是千里遠目,順風耳他就是聽到遙遠地方的不平或災難,去救難,等於他們擴充幫媽祖的耳目,我自己若套用台灣當代精神的話,我把他們當作言論自由的守護者,從眼跟耳朵去釋放我們民主動能。如果回南部的系統。千里眼、順風耳誰是紅臉,誰是綠臉,北部跟南部是顛倒過來的,我是比較循南部的系統,我的千里眼是紅臉,我的順風耳是綠臉, 所以他們也會有擺的位置不同。』

又比如人稱七爺八爺的「范謝將軍」,手執腳鐐手銬,專職緝拿鬼魂、協助賞善罰惡,也常是城隍爺等具有司法神職能的神祇部將,但因為兩人感情非常好,對應台灣當代,可以為台灣多元性別帶來更多祝福。李育昇:『(原音)台灣有點特別,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同婚國家,你如果真的有研究謝范背後故事的話,他們就很腐,他們就是一對腐到不行的好兄弟,我覺得神明還是找他們在當代台灣他們新的神能,所以我一直相信他們真的就是祝福台灣的多元婚姻或是多元性別關護。』

最接地氣的土地公,李育昇則刻意做成武生形象,背後概念就是「民防」,想傳達的是,如果連土地公這樣最小的神明都懂得捍衛自己,台灣人也該天助自助。

李育昇認為,對應當代,神明也應該要有新的「神能」,對他而言,這些「新的神能」就是守護台灣的價值,他也相信台灣會一直製造新的議題和價值,這樣的創作過程雖然是挑戰,卻相當迷人,他樂此不疲。


李育昇製作許多神將頭飾,多數都是一針一線打造出來的。(江昭倫 攝)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