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解嚴30/禁歌年代 禁不住好歌流傳

  • 時間:2017-07-20 08:5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解嚴30/禁歌年代 禁不住好歌流傳
戒嚴時期禁歌在解嚴後依舊傳唱成為經典(江昭倫翻攝)

解嚴30年後,台灣流行音樂、獨立音樂百花齊放,但在戒嚴時代,卻有許多歌曲遭禁,被禁的理由千奇百怪,太紅不行、敘述底層社會的心聲不行,只要被認定影響國家民心士氣都可能被禁,但這些禁歌仍舊在民間流傳,許多歌在解嚴後甚至變成傳唱經典,成為台灣人共同的記憶。

思想左頃、附匪歌一律禁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當時的國民政府隨即於1949宣布台灣戒嚴,當時許多事情都被恐怖監控,當然也包括流行歌曲的禁播。

對於戒嚴時期禁歌有相當研究的創作人李坤城指出,戒嚴初期,只要有思想左傾或是一些外省歌手演唱一些在上海時期的老歌,都被認為是呼應共產黨的歌而被禁,以「何日君再來」為例,就是被說成是有期待共產黨再來的意思而遭禁。李坤城說:『(原音)那時候以反共抗俄為主,所以只要有影響到國家安全的,民心士氣的,國民黨就會禁,比方說這個歌有向日葵,向日葵代表的思想可能是共產黨,向日葵這首歌就被禁;「何日君再來」或是等等這些,認為會危害國家安全,找個理由就全部都禁了。』

懷憂喪志、反映人民困苦歌也被禁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台灣人民生活困苦,不少歌曲都是描寫小人物貧困生活,但這樣的歌曲被當時政府認為是反諷政府無能,也會被禁,像是「燒肉粽」、「無頭路」等等。李坤城說:『(原音)比方說那時候呂金守老師有寫一首「無頭路」,趖來趖去無頭路,從台灣頭趖到台灣尾,從高雄、台南嘉義,一直來到台北西門町,都找無頭路。呂金守老師因為寫「無頭路」就被警總抓去打屁股,警告他如果再寫,就要讓他消失。』

歌手余天也有同樣的經歷,余天說:『(原音)那時候是戒嚴時期,像「我需要安慰」,裡頭有一段歌詞叫做「遍地荊棘,把我刺傷」,因為這兩句「遍地荊棘,把我刺傷」,他說這個不行,我們這裏哪有遍地荊棘,其實那個意境是在描寫我人生走的過程,當時的政府就說,以前是新聞局,我們這個社會哪有什麼遍地荊棘,把你刺傷,不可能啦,就已就把它禁掉了。』

另外,當年文夏的「黃昏的故鄉」、「媽媽請妳也保重」等歌都被禁唱,有時被指歌詞不健康、歌曲帶有日本東洋曲調,還有被認為在軍中想念媽媽會懷憂喪志等,理由千奇百怪。

台美斷交 禁歌高峰

戒嚴時期的禁歌,到了台美斷交後達到高峰。當時政府為鼓舞民心士氣,要求唱愛國歌曲、淨化歌曲,當時新聞局廣電法開始審查禁歌政策,創作歌曲必須先送審,沒通過審查的,就不准播,尤其台語歌更受到到壓抑。

根據李坤城調查,1979年到1987年之間,受審的歌曲超過2萬首,其中有近千首沒通過審核,比例高達6分之一。

1970年代,正好民歌興起,社會吹起一股唱自己的歌風氣,但仍有不少歌莫名其妙被禁,像是齊豫的「橄欖樹」,只因為歌詞唱到「不要問我從那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被當局者認為勾引起民眾思念大陸故鄉之嫌,就被禁了。另一首八零年代的經典歌曲「熱情的沙漠」,則被認為詞曲太曖昧也遭禁。

另一首著名民歌「美麗島」,只因為碰巧和美麗島政治事件同名,不但歌禁唱,出版的專輯也被迫收回。文總副秘書長張鐵志認為,「美麗島」歌頌台灣土地,和當時鄉土論戰背景有些關聯,當時新一代文藝青年開始關注台灣自己的土地,但卻不被當時政局所鼓勵,但這首歌在解嚴後,反倒超越統獨,被譽為民間版「國歌」。張鐵志說:『(原音)當時是這樣一氛圍,就是整個1970年代其實就是擁一個擁抱歷史跟重新認識歷史的年代,所以這首歌歷史很特別,這首歌的史觀是關於台灣早先的歷史,以前課本的歷史並不會教這些,所以這是這首歌特別的地方我覺得,應該說它反應了七零年代新的一代的文藝青年,去重新現實跟土地。』

禁歌卻禁不住民間傳唱

李坤城表示,戒嚴時期當然會讓許多歌曲無法公開發表,但事實上越禁越多人愛,尤其是中南部夜市都可以聽到很多人偷偷在聽禁歌,唱片行私下也會賣這些禁歌專輯。

以蔡振南當年寫的歌為例,就是戒嚴時期,仍是很多人愛聽愛唱,一直到解嚴後的今天,都是台語歌經典。李坤城說:『(原音)蔡振南(創作)的歌很多都被禁,所以蔡振南乾脆他開的公司、錄音室都在一個貨櫃車上,他就不到台北了,他往中南部的夜市、餐廳去宣傳,賣得很好,錄音室都在貨櫃車上,警察抓也抓不到,所以他的歌,迫迌人(漂泊七桃人),還有心事若無講出,還有別人的性命是框金又包銀,阮的性命⋯這些都是那個時期,還是戒嚴時期,蔡振南創作的,都沒有經過審查通過,但都在台灣很流行。』

解嚴後的台灣,台灣優秀創作人開始大鳴大放,甚至出現「抓狂歌」等新一波台語歌浪潮,對台灣後來的台語歌曲影響深遠。而解嚴後,也讓台灣音樂得以和國際音樂公司接軌,進而出現台灣流行音樂黃金年代,成為華語流行音樂重鎮,過去的禁歌也並未消失,反而因為是經典而持續不斷被傳唱,成為台灣人共同的記憶。

延伸閱讀

 鄭南榕事件30週年  系列報導
系列1/黨外雜誌興起 言論自由星火燎原
系列2/刑法100條修正 催生100%的言論自由
系列3/集遊修法最後一哩路 卡在自由與秩序的距離
系列4/網路假訊息、惡意攻擊肆虐 你有口難言嗎?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