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海洋微塑膠 各類食品包裝比例高

  • 時間:2018-01-16 12:5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張德厚
海洋微塑膠 各類食品包裝比例高
綠色和平公布台灣海洋微塑膠調查(張德厚攝)
綠色和平今天(16日)公布台灣第一筆海域微塑膠分布調查,調查發現,台灣海域中最多的微塑膠來自各類飲料、食品包裝,除了呼籲民眾能從源頭減量外,也希望政府能投入更多的資源,建立更完整的台灣海域微塑膠分布資訊,並做好後端防制。

台灣海洋中的塑膠污染從哪來?綠色和平的調查提供了初步的答案。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分析基隆沿海及高屏沿海等共18個打撈採樣點撈到的微塑膠發現,以硬質塑膠和塑膠片占比最高。硬質塑膠的種類較多元,包括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等,通常可作為食品包裝容器、食品餐器具;再對照過去海洋淨灘塑膠垃圾的前5名,與打撈到微塑膠種類相似度高,可推測這些生活常用的塑膠製品,就是海洋塑化的原凶。顏寧:『(原音)在沙灘上的前五名包括寶特瓶、塑膠瓶蓋、吸管、塑膠袋及外帶杯,這些都是塑膠製品,它最後可能會碎成很細小的微塑膠,都會跑到海裡面,所以我們也會呼籲民眾從源頭就減少這種拋棄式、免洗的塑膠製品。』
顏寧說,因為微塑膠會跟著風、潮汐與海浪移動,所以本次的調查數據尚不足以了解整個台灣海域的污染全貌,綠色和平計劃在今年增加其它打撈點,將逐步補齊台灣所有海域微塑膠污染數據,持續追蹤微塑膠分布密度、熱點等資料,將藉由監測微塑膠的污染變化和程度,推動政府擴大源頭減量及制定後端防制計畫。
參與本次打撈研究的海湧工作室副執行長郭芙則建議,相關單位可設置台灣海域微塑膠分布線上資訊,讓公民、科學家、專家都可以共同監測,以督促政府改善塑化污染。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