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高美館吳瑪悧個展 持續《盪》出當代影響力

  • 時間:2023-06-23 15:56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高美館吳瑪悧個展 持續《盪》出當代影響力
吳瑪悧重新製作〈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是一件參與式作品,以從高雄過去逐烏金(烏魚)而來,朝夢想而去的創作脈絡,讓觀眾寫下自己的夢想與願望。(江昭倫 攝)

正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的《盪-吳瑪悧個展》,透過13件作品,重新省思藝術家吳瑪悧一路走來的創作軌跡,以及與時俱進回應當代議題的影響力,特別在打破機構「固有體制」、對於環境的思考,以及實踐以觀眾為主體的有機參與,都深具啟發。


高美館《盪-吳瑪悧個展》,既回顧藝術家創作歷程,也感受其與時俱進,回應當代議題的影響力。(江昭倫 攝)

吳瑪悧是台灣觀念藝術家,也是台灣參與式藝術創作先鋒,同時具有研究者、教學者及策展人身份,並曾擔任遠流出版社主編多年,引進歐美前衛藝術思潮,開啟許多華人對於西方藝術的視野。

高美館近日舉辦《盪-吳瑪悧個展》,作品數量雖然不多,卻涵括自90年代以來不同時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可說是一次藝術家創作脈絡的精簡回顧。展名取名為《盪》,呼應吳瑪悧1992年首次發表於台北藝術博覽會同名作品,藝術家當時在人群往來的展場走道間擺放一個鞦韆,坐板上放滿了碗盤,下方則是碗盤碎片,作為對當時藝術界的挑釁,但時隔多年後在高美館展出,現在則多增加了一個可讓民眾坐上去使用的鞦韆,相互對照,前方還有一整排不同領域名人小時候的照片,吳瑪悧希望透過民眾輕鬆在鞦韆上擺盪,試圖讓今日美術館變身生活悠閒場域,也在晃動中,觀看著名人如何影響世界流動。

助理策展人崔綵珊:『她想要拿《盪》這個字,變成她整個展覽的概念,因為《盪》它有遊蕩,然後它在晃動的時候,它其實也會有流動的感覺,老師的作品在觸碰的就是後博物館時代流動的流動性,然後再來就是它有模糊疆界的概念,她就是用《盪》這個概念串她整個個展裡面在討論的所有議題。』

另一件多頻道錄像裝置〈帝國的滋味〉以及〈什麼叫味道-食物與遷徙的故事〉,同樣透過在地食物的遷徙,呈現從過去到現在,世界不斷流動的現象。


吳瑪悧因應高美館空間製作的最新作品〈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回應環境生態議題。(江昭倫 攝)

吳瑪悧近年把焦點放在環境議題,這次在高美館個展就做了全新作品〈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就以培養土塑形出字體,搭配〈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聲音作品,並邀請名人做朗讀,像是原住民歌手巴奈就在展場中朗讀土地宣言;在二樓迴廊觀看整件作品的同時,角落又可見藝術家重新製作1994年的一件〈偽裝挖土機〉,不定時發出聲響,彼此相互呼應,充滿啟發。助理策展人崔綵珊:『(原音)當年它其實一直在挖,好像挖一個洞,她(吳瑪悧)其實是在挑戰體制,現在她多了一個除了挑戰體制意外,她也在談水泥化議題,所以它其實那個聲音跟你現在朗讀的聲音,它是有點衝突的對比,那個聲音是給未來的,但是那個挖土機的聲音是你可能會摧毀下一個世代的那個聲音,她在做對比。』

藝術家同時也讓觀眾有機會參與,在展期最後三週,觀眾可以來取土,並將美術館園區的種子與小苗,帶回家種植,既傳遞作品訊息,也讓生態系統向外延伸到城市不同角落。

吳瑪悧過去藝術創作多少帶有衝撞體制的味道,但近十年來,又有了不一樣的轉變,像是〈超級瑪莉2.0〉是1993年升級版,透過機械馬達、感應器與輪軸,在高美館入口大廳來回遊走,但在特定距離感應下,會自動避免撞上前方物體,吳瑪悧以此作為「自畫像」,形容現在的自己反而以更從容,用藝術搭建平台,試圖以多元聲音促進對話,持續時俱進,回應當代依舊尖銳的議題,發揮影響力。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