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首批碳權交易將上架 工商團體仍盼能在國際抵換

  • 時間:2023-12-18 11:3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謝佳興
首批碳權交易將上架 工商團體仍盼能在國際抵換
示意圖。 (圖:Freepik)

台灣首批國際碳權將於22日上架交易,不過,國內工商團體今天(18日)憂心,目前碳交易無法與國際相互認證抵減、國內碳權交易的通盤規劃也不夠明確,除了恐成減碳孤兒外,也會讓企業減碳規劃無所適從,呼籲政府趕緊與國際碳權交易所、認證機構合作,讓國內碳權交易接軌國際,且也要與產業界研商完整配套。

台灣碳權交易所已於今年8月揭牌,並預計12月22日啟動首波國際碳權交易,買方以台灣法人為限,不過,碳交所指出,國外碳權有機會抵充碳費,但須待相關子法訂定以及政策明確規範,目前而言,首批在碳交所掛牌的國外碳權,還不能抵充國內課徵碳費,也不能直接抵減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對此,工商團體多表示憂心。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陳益民18日指出,淨零減碳是全球趨勢,台灣又是出口導向國家,不能置身事外,產業界也願意跟政府配合一起達成淨零目標,現在各國都在談碳定價、碳中和,若政府這些減碳、碳交易措施無法與國際接軌、無法在國際上抵換,產業將無所適從。他說:『(原音)產業界都會擔憂這樣做,可不可以跟國際接軌?我們買的碳權CBAM承不承認?就會有這些疑問出來,所以我們只是善意提醒政府,當然我知道這是一步一步的,不是一蹴可成,可是我們總是希望政府在規劃這些東西的時候,都要考慮到將來能夠跟國際接軌,這樣做起來才是全球的淨零。』

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則說,經濟部這幾天通知,要針對磐石獎得獎的中小企業廠商做淨零碳排的問卷調查,顯示政府對中小企業減碳的重視,但中小企業本身資源已經不如大型企業,邁向淨零碳排之路較為辛苦,若未來在購買碳權時又不被國際承認,受到的影響勢必高於大型企業,有多此一舉之感,呼籲政府要謀定而後動,趕緊尋求與國際碳權交易所或認證組織合作、相互認證,否則國內自推碳權交易,無法接軌國際也沒有用,並希望趕緊和產業研商完整且明確的配套措施。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