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黎巴嫩十月風暴 內戰之火蠢蠢欲動

  • 時間:2019-12-11 19:09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張翠容
黎巴嫩十月風暴 內戰之火蠢蠢欲動
黎巴嫩人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內戰慘痛教訓未敢忘記,貝魯特市中心展示有關圖片。(張翠容提供)

今年全球各地示威不斷,在中東地區,則是以黎巴嫩的抗爭運動最令國際社會關注。該國自十月起社會動盪不止,媒體稱之為「十月風暴」。

看著黎巴嫩政局的發展,似乎也看到大規模持續性示威的困境。最初示威者是因為政府削減赤字加稅,觸發他們積壓已久的不滿,紛紛走上街頭抗議;於是來自各派系的老百姓,因為彼此共同的經濟和反貪腐訴求,能夠團結在一起。但是,後來部份示威者要求的不僅是總理哈里里(Saad Hariri)下台,而是整個內閣和政府解散,他們甚至企圖瓦解黎巴嫩內戰後為了平衡各派系利益而建立的比例代表民主體制。

示威訴求節節升高 內戰陰影揮之不去

然而,要求終止比例代表制這一訴求卻引起什葉派信徒猜疑,真主黨和另一什葉派政黨「阿馬爾運動」(Amal Movement)反戈相向,演變成不同派系的示威者互相攻擊。有人擔心,這樣下去,另一場觸目驚心的內戰恐將爆發。

人們未曾忘記,黎巴嫩曾經在一九七五年至九零年期間爆發慘烈內戰,死亡人數高達十二萬人。這個阿拉伯小國宗教派系林立,互相爭鬥,後來以民主機制中的比例代表制來解決各派系的利益分配,這樣才把國家帶入一段較平靜穩定的日子。可是,美好時光總是短暫,制度上的利益平衡不時受到挑戰…

黎巴嫰宗教派系複雜,南部是真主黨基地。(張翠容提供)

複雜的派系與地緣政治 利益難擺平

有人以為黎巴嫩這個阿拉伯國家是個伊斯蘭國家,其實它有一半人口是基督徒,而佔黎巴嫩基督徒人口大半的馬龍派,曾是黎巴嫩一九二○年建國時的統治階層,此外,基督徒當中還有一部份是屬於希臘東正教;黎巴嫩另一半人口屬伊斯蘭教派,當中有德魯茲,有遜尼派和什葉派,什葉派中又分為阿邁勒運動(Amal Movement)和背後有伊朗支持的真主黨(Hezbollah)。

當年內戰由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利益衝突所引爆,再加上巴勒斯坦問題,國中有國,令內戰非常複雜。在一九六、七十年代,首都貝魯特原來是中東的巴黎,夜夜笙歌。但一夜之間,一念之差,這裡竟然上演戰火屠城,從喧鬧歸於死寂,死寂得非常超現實!

由於黎巴嫩國內派系的複雜形勢,內戰結束後,黎巴嫩即採取分贓式民主,用這種平分秋色的議會民主來吸納激進主義,例如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總理便由遜尼派人士擔任,議長則由什葉派人士出掌,外交部長由希臘基督教人士擔任等等。

大亂未停 小亂不止

黎巴嫩希望透過分配制度來壓抑各派爭權奪利的野心,但各派系仍有自己的盤算。例如馬龍主義者一直認為黎巴嫩屬於他們這群「腓尼基人」,他們是十字軍的後代。以色列看準這點,積極拉攏他們,並鼓吹跳出目前的大黎巴嫩疆界,恢復一個由單一基督教徒組織的小黎巴嫩。至於黎巴嫩的穆斯林,也有激進派系企圖將黎巴嫩變為伊斯蘭國家,真可謂是各懷鬼胎。

至於經濟,黎巴嫰在內戰後走上依賴外債的道路。在此同時,黎巴嫩的地緣政治卻讓它經常捲入鄰國武裝衝突中,加上國內不同勢力經常對立,正所謂大亂未停、小亂不止,大量中產階級和有識之士選擇移民,鄰近的敘利亞內戰又讓大量難民湧入黎巴嫩,加重財政負擔,經濟成長停滯,債上加債,終於陷入債務危機中;這次的政治危機正是由於政府企圖透過加稅削減赤字,導致人民不滿走上街頭,要求政府全部下台。

總理哈里里原本被視為國家英雄。還記得前年十一月,剛好兩年前,哈里里忽然現身沙烏地阿拉伯,並被沙國當局扣押,他指控由伊朗操縱的真主黨企圖暗殺他,不得不宣佈「辭職」。黎巴嫩人相信了這個戲劇性故事,在貝魯特高呼「哈里里我們與你同在」。最後由法國總統馬克龍出面,飛往沙烏地阿拉伯斡旋後,哈里里才化險為夷,回國重掌總理一職。

貝魯特原是中東巴黎(張翠容提供)

誰為群眾運動領航?

政治真是變幻莫測,兩年後哈里里又成了狗熊,民眾恨不得把他掃地出門。為了平息眾怒,哈里里最後與部份內閣成員辭職下台。可是,示威者的憤怒不但沒有平息,反而走向更激烈的抗爭,又繼續加碼,升高訴求。外界不禁要問,他們到底要達到甚麼目的?

有黎巴嫩學者感慨說,群眾運動發展到某一地步,都會出現盲點,只懂一味破壞,心中卻沒有重建社會的藍圖,有勇而無謀。本來社會有識之士應引導運動走向建設性的方向,但人性令人只看到私利而看不到大局;結果,招致滅亡,在這方面歷史教訓比比皆是。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