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家長辛酸大公開!父母教養小孩各有贏面 專家給靈丹

  • 時間:2021-12-29 11:58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國維
家長辛酸大公開!父母教養小孩各有贏面 專家給靈丹
信誼基金會公布「親子情緒互動調查」結果。(陳國維 攝)

信誼基金會對9千位0到8歲的嬰幼兒家長進行「親子情緒互動調查」,今天(29日)公布分析結果,家長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有著不同的擔憂,而媽媽會比爸爸更懂得鼓勵孩子表達情緒,但也容易讓自己情緒變得低落。

信誼基金會調查台灣親子情緒互動情形,透過網路問卷共收到9,093名0到8歲嬰幼兒家長的回覆。分析顯示,父母對未滿1歲的嬰兒,最感到困擾的是「太累、想睡時就會哭鬧」;1到3歲時,則發現孩子常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哭鬧」;來到3至6歲,開始困擾孩子「碰到挫折困難就會鬧脾氣或放棄」,及「玩遊戲太在意輸贏」;到了6至8歲,則容易出現「被大人糾正,就覺得沮喪、情緒低落」或「做錯事卻鬧脾氣推卸責任」的情況。

信誼基金會主任陳淑惠表示,隨著幼兒自主性發展,哭鬧行為會在3歲達到高峰,而且開始有挫折容忍力低的問題,但這些過程都屬正常發展現象,家長不必太過擔憂。

陳淑惠說,調查也發現,媽媽比爸爸更會積極鼓勵小孩表達情緒,或和孩子說明行為規範,一起討論解決問題與抒發情緒的方法;但相較爸爸,媽媽比較容易在處理孩子的情緒過程中受到影響,導致自己也情緒低落,她提醒父母要同心協力,相互補位。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雷庚玲則指出,父母真的要學會和孩子溝通。雷庚玲:『(原音)第一個原則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要學會怎麼樣做更好的情緒溝通,他剛開始可能只會哭、只會鬧、只會發脾氣,但是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親能夠不斷的跟孩子在互動當中,教他怎麼樣學會一些情緒語言,去正確的標籤孩子的情緒語言,那麼將來孩子就比較有可能用語言的方式溝通,而不是以情緒本身的表達。』

雷庚玲也提到,父母要先同理小孩的情緒,而當孩子有挫折感時,大多是因為做不到,所以家長可讓孩子有更多未雨綢繆的實作機會,藉此增強信心;另外,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情緒處理孩子的情緒,因為父母的情緒往往會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成為榜樣後,將來孩子就不會用理性的方式處理挫折。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