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濕度高致汗水排不出 增中暑風險

  • 時間:2017-08-14 08:00
  • 新聞引據:中央社
  • 撰稿編輯:王育偉
濕度高致汗水排不出  增中暑風險
中央氣象局預報,13日大台北和桃園仍然會比其他地區高出1、2度,高溫可達到攝氏36、37度,有民眾將衣服套在頭上遮擋太陽。
(圖:中央社)
8月還沒過一半,全台已有近300人因熱傷害送醫,其中以中暑最嚴重,死亡率恐高達50%。醫師表示,台灣因溫度、濕度都高,汗水排不出,才會讓體感溫度跟著飆,增加中暑風險。
根據疾病管制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顯示,8月7日至12日僅6天,熱傷害送醫人次就高達144人次,8月至今已有292人次因熱傷害送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13日表示,熱傷害有3個階段,最輕微的是熱痙攣,其次是熱衰竭,一旦神智不清、昏迷就是最嚴重的中暑,而且黃金救援時間僅10分鐘,若體溫持續居高不下,就容易傷及腦部。高偉峰表示,根據國外報告顯示,中暑的死亡率高達50%,美國一年因中暑死亡的人數,比颶風、地震等天災死亡人數加總起來還要多。
高偉峰說,台灣不只氣溫高、濕度也高,正是夏季中暑人數暴增的主要因素。他說,流汗是非常有效的散熱方法,但當環境濕度高的時候,蒸發能力就會降低,讓人感到濕濕、悶悶的又流不太出汗,一旦體內的熱排不出去,就會導致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還要高。他舉例,在氣溫為36度、濕度高達100%時,身體因無法利用流汗散熱,體感溫度相當於63度。
高偉峰提醒,夏天補水很重要,當人體感受到渴,其實已經脫水2%,若出現頭暈、虛弱、發燒等都是熱傷害變嚴重的指標。他強調,許多鼻塞、止癢、抑制腸胃蠕動等藥物有抑制排汗效果,吃了更難散熱,恐增加中暑風險,應特別注意。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