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聽不見的哭聲/兒少保護 沒有人是局外人

  • 時間:2019-01-22 18: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歐陽夢萍
聽不見的哭聲/兒少保護 沒有人是局外人

近來兒虐案件頻傳,學齡前的幼兒成為兒少保護網的最大漏洞,政府與第一線的社工都呼籲民眾別怕「雞婆」,若發現疑似兒虐案件,就要積極通報。至於通報之後的相關處置,除了人力需要持續增補外,也應加強各單位的橫向合作,並將處遇過程中需要公權力的部分入法,才能讓保護網更加密實。

最近幾起虐童事件,讓台灣民眾群情激憤,看到幼小的身軀布滿傷痕,尤其讓人不捨與憤怒。事實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駭人聽聞的虐童事件,雖然歷屆政府都試圖強化或加密社會安全網,卻始終無法杜絕類似的案件發生,在大家看著新聞搖頭嘆息或義憤填膺時,更重要的是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近5年來,每年的兒少保護通報件數都高達5萬多件,已成為發現兒虐案件的主要管道,也顯示民眾兒保意識已有加強,但相較於已上學、與社會接觸較多的孩童,未達學齡、也就是6歲以下的幼兒,因留在家中,即使受虐,也很難被外界發現,成為兒少保護網的最大漏洞。

看到黑影別怕開槍

黃重諺:『(原音)對於可能的暴力危害,也期待社區內的國民能夠即時通報,讓包括社福、執法等等政府力量能夠快速到位,來確保每個家庭還有每個國人都可以免於暴力的威脅。』

蘇貞昌:『(原音)我更要拜託大家,對鄰居、對孩童多一分關心,就會少一件虐童的悲劇,讓我們一起努力。』

無論政府如何補強防護網,當家門緊閉時,孩子的哭聲往往只有鄰居聽得到,也因此,在最近幾起虐童案發生後,府院都呼籲社會大眾多注意周遭孩童的狀況,並勇於通報,就是因為社區是補上這個漏洞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力量,唯有社區都動起來,才能將觸角深入每個角落。有38年社工經驗的北台南家扶中心主任莊淑惠:『(原音)我想整個社會應該是像同心圓網絡,社工是第一層,整個社會網絡、工作網絡是第二層,最後要說到的就是社區,不管社工多麼努力,也許網絡也做了很多支持,但是很多孩子受虐的聲音只有鄰居聽得到,只有在社區裡面會被看見,假如在這個區塊裡面沒有被關注到,我想兒虐案件可能還是會不斷發生。』

至於在何種情況下需要通報,莊淑惠指出,首先注意孩子是否經常穿著不合宜的衣物,例如在夏天卻穿著長袖、長褲,很可能是要遮蔽傷勢,或是走路姿勢怪異,這也可能是因為受傷造成。

另外,孩子是否經常在外遊蕩,家人卻不理會、經常生病卻沒有帶去看醫生,家中明明有小孩,卻長期沒有見到小孩的蹤影,或是長期聽到孩子的哭聲,都值得注意。莊淑惠:『(原音)這個哭聲如果只是1、2聲當然我覺得是OK的,但是假如你在不恰當時間裡面長期聽到孩子有很大的、很久的哭聲,其實是可以介入、通報。你寧願錯報,也不要因為錯失通報的機會,讓一個孩子無法被挽回,所以當你看到這些事情,我們還是鼓勵雞婆一點,去通報,後續評估就交由社工來做。』

加強人力與合作 保護更全面

對於兒少的保護,「通報」只是發現問題,後續的處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當各縣市家暴防治中心或是113專線接獲通報後,篩派案中心會視其危險或緊急程度交由社工處理,社工必須在24小時內了解是否確實有兒童受虐,若是由於父母教養觀念不正確,讓孩子受到不正當對待,或是父母針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處罰,但還在安全範圍內,未危及生命的話,便交由社福團體接手之後的關懷與溝通;若是情節嚴重,孩子已無法安全住在家中,就必須評估帶離家中,安置於機構或寄養家庭,因此,篩派案中心及社工的人力便直接影響後續處理的效率。

尤其第一線的社工成為拯救受虐孩童的前鋒,除了必須立即前往個案家中了解情況外,在面臨精神虐待等較複雜案件或是家長不願配合時,更須花費相當的時間持續追蹤、訪查,因此,即使政府近年來不斷增補社工的人力,卻仍免不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嘆。


兒少保護架構與流程。( 取自衛福部網站 )

另外,兒童保護涉及的層面很廣,需要許多單位的配合,包括各級學校教職人員有通報的義務、緊急情況需警方的介入外,若個案有精神問題,或是當家長不願讓社工進入了解,需透過通知打預防針或聲稱要給予補助等方式設法接觸時,就需要衛生局等單位的合作。像是台北市,便已建立合作平台,以家庭為中心,整合所有資源。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副主任陳彥竹:『(原音)第一時間如果這個家庭確實有危機狀況,警察人員第一線會去幫我們看孩子,之後如果孩子真的需要做後續安置,或是有緊急狀況,社工也會出勤,一起評估這個孩子是不是需要我們做一些緊急安置。當然有些孩子或家長有身心疾病問題,這個部分我們也會去找尋一些醫療資源合作,如果真的有需要,我們會把所有平台的資源共同結合起來做一些討論。』

不過,暨南大學家庭暴力研究中心兒少保護組召集人吳書昀指出,橫向的協調整合能讓社工獲得支援與後盾,但目前全國各縣市沒有一致的標準,她建議由中央政府帶頭,並在顧及個資保護的情況下建立資訊平台。吳書昀:『(原音)有沒有一個全國一致的標準?我覺得是沒有的,如果沒有的狀況下,是不是可以中央作為領頭羊的角色,討論到底現在社工在保護孩子時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可不可以由中央統一要求或期待各縣市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且這個角色主要是作為社工的後盾,讓他們在一線去救援孩子的時候不要有這麼多顧慮,也不要一直想我有沒有公權力這件事情。』

修法增公權力 強化現有機制

既然建立起防護體系,就要讓這張網更為堅固,而法律,就是重要的武器。除了立法院將修法加重兒虐的刑責外,將通報及後續處遇過程中需要公權力的部分入法,才能讓現有機制更有力量。

例如「六歲以下兒童關懷服務方案」雖有規定對於幼兒未登記出生、逾期接種或未納入健保等處理方式,但畢竟只是方案,若能提高法律位階,才能更具強制力。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副主任陳彥竹:『(原音)有些如果法律位階比較低,今天去訪視你,如果發現有需要做一些服務的部分,我們只能勸導民眾,例如說催種,不來打預防針,是不是有些罰則可以讓家長願意帶孩子來打預防針,讓我們看看孩子,類似這樣有些法令上的授權,我們在服務的過程當中才有辦法更有力量。』

又例如有些家長可能有特殊情況需要就醫,或是必須上親子教育課程,卻寧可受罰也不願配合,都需要法律給予更多強制力,根本改變父母的情況或教養觀念,才能有效降低兒虐事件再次發生的風險。

另外,社工在處理兒虐案件時,很可能遭到個案父母提告,暨南大學家庭暴力研究中心兒少保護組召集人吳書昀也建議若確認兒虐案件成立,能否讓社工有更多公權力,並建立體制保護社工,協助處理後續可能的訴訟,讓社工在保護孩子時無後顧之憂。

【延伸閱讀】聽不見的哭聲/司法體系啟動早期偵查 停奏虐兒悲歌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