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馬祖國際藝術島(上)/世代共釀島嶼風味 開罈歡迎登島

  • 時間:2022-02-18 12:2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馬祖國際藝術島(上)/世代共釀島嶼風味  開罈歡迎登島
馬祖國際藝術島揭幕,呈現多達41組藝術團隊帶來探索島嶼未來所創作的精彩作品。圖為南竿53據點地景作品〈折射島〉。(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2月12日盛大拉開序幕,不同於過往其他地方藝術季,只是單純呈現各式藝術創作,馬祖國際藝術島啟動的是連江縣府十年藝術翻土計畫,希望在過去文化治理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建築空間轉譯、導入藝術設計能量,帶動地方創生、人才培育,讓昔日戰地任務期間所留下的空間、文化與因為軍事管制被隱藏的常民生活、社區能量,可以重新被看見,持續蓄積更多能量,讓十年後的馬祖能華麗轉身,展現獨具魅力的島嶼特色!

延續島嶼文化底蘊  開展世代風土交會

今年是馬祖戰地任務解除30週年,昔日留下的軍事據點地景風貌如今成為很多人對馬祖的主要印象,但馬祖人想要給予的遠遠不只如此!

在文化總會的協助下,連江縣府將馬祖國際藝術島列為施政主軸,宣示啟動十年藝術引路計畫,期盼讓十年後馬祖華麗轉身。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島嶼釀」為策展主題,自2月12日至4月10日在馬祖四鄉五島盛大登場,由台中花博設計長吳漢中擔任總策劃,邀請國內外41組藝術團隊與在地共創,帶來的8個策展計畫、3個展覽、39件作品,許多作品的呈現主要集中在馬祖昔日戰地軍事據點與傳統聚落。

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策劃核心精神為「風土交會」,總策劃吳漢中指出,若沒有過去幾十年來馬祖積累的文化底蘊,一些文史工作者與專家長年耕耘,就不可能出現馬祖國際藝術島計畫,馬祖國際藝術島希望啟動新一代的風土與世界的交會,透過來外來「風」,也就是台灣各界專家登島,與馬祖醇厚的文化「土壤」,激盪想法、相互合作,開展對十年後馬祖的想像,首屆國際藝術島的計畫與作品也是應此而生。

藝術翻土  重新詮釋「地下工事」

「地下工事」藝術計畫策展人林怡華指出,馬祖過去並沒有發生實際戰爭,而是處於備戰狀態,昔日阿兵哥利用身體勞動打造高密集的地下防禦坑道或防空洞,某種程度也可以視為一種完整的藝術行動裝置,「地下工事」藝術計畫作品就是希望凸顯這樣的意涵,同時也讓許多在因為戰地任務被迫消逝的馬祖常民生活,以及長年深耕蹲點馬祖,為馬祖累積文化能量的藝術家被重新挖掘與看見。

地下工事藝術計畫作品〈地下故事-永夜淘光〉/曹楷智/南竿77據點。(江昭倫 攝)

策展人林怡華:『(原音)我們這次地下工事它在挖掘可能並不是在進行更多的堡壘裝置,當我們不需要等待戰爭的時候,有可能我們必須要進行一個藝術翻土的工作,讓這些因為歷史或戰爭這樣一些相關文化紋理能夠再次被挖掘出來或被看到。』

如南竿編號77據點的一件〈地下故事-永夜淘光〉作品,是以馬祖在地主要藝術家與文化行動者曹楷智長期深耕在地藝文發展為發想,地面上空間主要呈現藝術家繪畫創作軌跡,但在據點之下,展出藝術家透過身體勞動將廢棄坑道轉為藝術家工作室與交流空間,同時想像阿兵哥當年勞動身影。

藝術家陳飛豪的〈水流之神〉影像裝置,呈現早期馬祖漁民發現遇海難浮屍,會將之撈上岸進行安葬的「水流屍成神」應公信仰。藝術丁建中的〈靜候之景:馬祖烈嶼〉,藉由結合攝影、感濕油墨、水霧設備等多種媒材,讓馬祖影像不斷浸濕又風乾,就像記憶有時浮現,有時又消失遺忘的經驗,呼應馬祖島嶼的氣候變化。  

地下工事藝術計畫作品〈漁火〉/劉致宏/南竿山隴排練場。(江昭倫 攝)

藝術家劉致宏在南竿山隴排練場設置的作品〈漁火〉,則藉由模擬馬祖燈塔明滅頻率,結合千隻沙畫構成魚群,述說早期馬祖漁民聽音辨位,尋找魚群的特殊漁業文化。

南竿珠螺村曾擁有馬祖島上少見農耕文化,後來因為軍管介入而消逝,之後被規劃軍人公墓又遷移,如今規劃為軍人紀念園區。南竿軍人紀念園區與天馬基地兩大重要建設改變珠螺村既有紋理,藝術家廖建忠特別利用仿生倒置砲彈作為枝幹,頂上則有開枝散葉的馬祖縣花「紅花石蒜」(別名彼岸花),象徵卸下戰地前線任務使命後持續綻放新的未來意象,也象徵「除魅」第一步,希望透過未來更多與居民溝通,有機會將軍人紀念園區轉化為戰地遺址園區,並解決馬祖文物館不足問題。

南竿珠螺村裝置藝術/廖建忠/南竿軍人紀念園區。(江昭倫 攝)

藝術採集  傾聽島嶼的聲音

由策展人陳宣誠與協同策展人廖億美共同策劃的「傾聽島嶼的聲音」藝術計畫,也是一個持續性的藝術介入行動,在「戰地轉身・轉譯再生」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基礎之上,邀請不同藝術家思考,藝術可以為馬祖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除了在馬祖民俗文物館展出不同的藝術家探索島嶼、理解島嶼的過程,也藉由53軍事據點現地創作,重新帶大家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馬祖。

代表作品包括〈鄉音為響〉、〈拜訪瓊麻2〉、〈換哨前的斜陽〉、〈風化摺痕〉,以及在宛如鋼琴造型的據點屋頂設置的〈折射島〉地景創作,都令人印象深刻。

協同策展人廖億美強調,「傾聽島嶼的聲音」藝術計畫希望強調在戰地轉譯過程,能夠透過藝術有更多討論與觀照。廖億美:『(原音)不管是調查研究或是連結後續的轉譯,我們會發現中間好像缺了一塊,就是從它原來以軍事為目的狀態,到廢墟的狀態,到後來後續轉譯的狀態,它應該有更持續理解的過程,所以我們才邀請老師來一起做,比方說藝術介入,它可以透過什麼方法,將這些只是被當成觀光化的空間,或是只是把它留置在那邊,就是廢墟狀態的空間的過程當中,它有哪一些應該更被仔細對待,因為講到建築轉譯,很快會想到空間的改變,可是那個改變,但是應該更多細緻的理解之後,它需要變成什麼樣子 或是它原來跟現在轉譯之間,它有哪一些應該被留下來的元素。』

張靖驩與王嘉笙〈換哨前的斜陽〉(左)/王文心〈拜訪瓊麻2〉(右)/南竿53據點。(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策展人陳宣誠也認為,觀看馬祖國際藝術島不應該只是純粹看作品好不好,而是應該同時帶著理解藝術島計畫背後的意義,想像馬祖十年後的變化,在過程中共同分享、討論、溝通,才更有意義,而這樣的過程也不會太快,可能是不斷前進再後退,逐漸累積厚度,形塑方向。陳宣誠:『(原音)為什麼這個過程重要,它就不是最後給出什麼型態的問題,可是在這裡面,我們可以透過某一種對話跟溝通,可是這溝通,它有時候可能沒有意義,有時候可能沒有辦法馬上有效,可是那個對話跟溝通慢慢會形成某一種方向,藝術家做什麼?藝術家希望在這個階段性裡面,透過某種方法,它有一個階段性的呈現。』

擾動社區  導入青年力量

如何擾動社區能量,讓年輕人一起參與,也是馬祖國際藝術島計畫很關鍵的一環。策劃團隊特別邀請擁有豐富藝術與社區陪伴的經驗的黃鼎堯,與幾年前參與馬祖東莒島「大浦plus」聚落活化計畫的陳泳翰,一起策劃「迴島嶼吧」藝術計畫。

迴島嶼吧藝術計畫作品〈島塑椅〉/東莒神秘小海灣。(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他們邀請來自台灣的50位志工登島,在既有「換生活」計畫基礎,參與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協助藝術家與居民共創。如東莒島上一處神秘小海灣設置的作品「島塑椅」,就是撿拾海洋廢棄物為再生材料所發展出「路上藍眼淚」計畫,回應環境永續議題。另外,也透過「島嶼味蕾實驗計畫」,讓馬祖青年藉由料理與餐桌儀式,在味蕾中分享馬祖島嶼的故事。甚至還有彩蛋閩東語「我愛夏天」MV會在當地卡拉OK店出現,邀請參觀民眾一起體驗馬祖夜生活,也回應馬祖青年發展協會近幾年大力推動閩東語復振的能量。

策展人黃鼎堯表示,島嶼本來人口就不多,因此希望透過每一屆國際藝術島計畫,讓外來的人對島嶼產生情感,有一種家的感覺,延伸出某種程度的島嶼關係人口,願意再次登島造訪,也透過大家參與,重新挖掘地方傳統儀式、文化,將傳統聚落重新擾動。

融合當地故事,結合藝術家與志工、居民共創的「犬島海馬-土擺暝」慶典供桌土偶作品,能夠獲邀參與當地重要的擺暝民俗祭典,就是一個代表性例子。 黃鼎堯:『(原音)擺暝這樣的文化儀式,外來的人參與裡面的角色其實是有難度的,因為畢竟它還是一個封閉系統,為什麼東莒可以?因為人口流失,所以造成這些傳統文化快流失掉了,所以他們才不得不多元開放讓更多人進來,所以土偶作品它可以在廟前面這樣呈現,其實跟(陳)泳翰他們在這一、兩年跟擺暝,然後文化挖掘的一些的過程,跟長輩互動,有一定的能量,才可以做這樣的作品,可是它拿到其他島嶼的時候,它不一定可以這樣操作,所以它背後在談的是文化消失。』

迴島嶼吧藝術計畫作品〈犬島海馬-土擺暝〉/東莒大浦聚落。(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另外,策展人黃心瑜與侯力瑋則藉由「島嶼生息」藝術計畫,找來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藉由馬戲雜耍限時演出〈土地之歌〉;驫舞劇場蘇威嘉與方妤婷則舉辦工作坊,帶領馬祖當地角力隊成員,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也讓這些年輕成員也有機會參與馬祖國際藝術島計畫。

戰地轉身  轉譯再生

總策劃吳漢中指出,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個計畫都有關照一個命題,有的計畫關照當代藝術跟馬祖社會對話,有的關照年輕人與當地社群如何被重新串接起來,也有採集式的景觀建築式觀察,與結合四鄉五島國小學生師長共同創作的教育計畫,但最值得一提是將建築景觀也納入計畫之一。

吳漢中指出,馬祖自1992年戰地任務解除以來,就有不同時代的專家、文史工作者投入當地景觀保存工作,十年前開始,連江縣政府更邀請景觀建築師劉柏宏擔任縣府景觀總顧問,協助馬祖公共景觀規劃,這次也藉由國際馬祖藝術島十年計畫的啟動,一併納入。

吳漢中:『(原音)我們把作品變計畫,這些計畫都有一個關照,就有一個時間向度,有一個比較特別是我們把建築景觀拉進來,是因為我們覺得說作品再怎麼樣漂亮,如果整個馬祖島嶼建築景觀喪失了一些自已的特色,它就會是一個很糟的狀態,建築景觀進來很重要是因為,當藝術島如果是一個大的議題的話,我認為如何讓每年好有建築作品,它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

劉柏宏在首屆國際藝術島策劃「一幅完成中的風景」靜態展覽,藉由十幅不同時代的風土影像作品,以及3座以澳口虛實交織的地景作品,希望能夠提供各界思考馬祖如何在完成風景中,持續為未來創造更好的面貌。劉柏宏:『(原音)我們這個策展是要提醒馬祖的鄉親、馬祖夥伴或新馬祖人,要可以在那樣好的環境裡面注意到説,三十年來的發展,到後面可能更遠的發展之下,我們怎麼要去看到發展環境裡面,怎麼保存天然的風景,怎麼在完成中保持這些非常難得的風景,又可以有現代化的生活,這是一個是不是跟台灣一樣,是互相違背,還是它可以有機會變成非常和諧的挑戰,這是一個完成中風景的後面的故事。』

策展團隊同時邀請專業選件人從馬祖現有公共建設中挑選出「南竿福澳碼頭候船室」、「福澳碼頭濱海休憩廊道」、「梅石營區軍官及士官特約茶室」,希望以此為起始,探討馬祖當代建築如何回應本身的地景紋理脈絡,進一步醞釀更成熟的公共建設討論機制與後續營運規劃。

當代建築選件〈福澳碼頭濱海休憩廊道〉/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宋鎮邁。(江昭倫 攝)

至於連江縣政府這幾年一直針對島上軍事據點邀請成大建築團隊投入軍事文化遺產的轉譯再生,目前已經選定13個營區與海防據點,透過知名建築團隊提出專業計畫,希望為這些歷史空間找到未來「轉生」的各種可能面貌,同樣也藉由馬祖國際藝術島與向外界分享。

過去不同世代共同為馬祖這塊島嶼釀造的島嶼風味,現在藉由馬祖國際藝術島重新包裝開罈,邀請民眾登島細細品味;接下來馬祖仍將持續在外來的「風」與島嶼的「土」交會下,釀造出更不一樣的馬祖新風味!

馬祖景觀規劃總顧問劉柏宏策劃〈一幅完成中的風景〉,看見島嶼百年地景變化,提供未來馬祖發展省思。(江昭倫 攝)

 延伸閱讀 

--馬祖國際藝術島(下)/宣示文化治理 島嶼華麗轉身挑戰中見契機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