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不再看國際臉色 台育成首支低筋小麥新品種

  • 時間:2017-07-18 17:34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林幸虹
不再看國際臉色 台育成首支低筋小麥新品種
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林學詩場長(右3)與團隊成員蕭政弘課長(左3)、林訓仕技佐(中)發表研發成果。 (圖: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台灣近年來平均每年需進口120至130萬公噸小麥,但國際小麥收成也常因為天候因素影響,使得價格和產量波動不定。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經過7年,成功選育出台灣第一個低筋小麥品種「台中35號」,並於今天(18日)正式發表,將於今年冬季由農民栽培種植,希望未來能夠逐步替代一部分的進口量。
根據澳洲官方統計,今年澳洲小麥產量,受到天候乾燥影響收成,預期可能縮減2成,且歐美今年小麥收成,也因為熱浪侵襲大減,使得市場對於全球小麥供應緊縮憂心,小麥價格漲至2年來新高。
由於小麥已經成為台灣民眾在稻米以外的另一主食,根據統計,台灣近年來平均每年需進口120至130萬公噸的小麥,在終端的消費需求上,低筋麵粉約占整體小麥用量的20分之1,也就是大約6、7萬公噸,主要用於製作蛋糕和餅乾。為讓台灣也有屬於自己的低筋小麥品種,台中農改場在經過7年的研發,成功育成「台中35號」,18日正式發表。農改場改良課技佐林訓仕說:『(原音)從2010年自墨西哥引進來時候,一開始的時候,就是我們種原的量要夠多,雖然從墨西哥引進1,200個品系進來選拔,從這1,200個裏面,經過這幾年挑選,陸續針對台灣氣候的適應性,選到這一個品種,裏面比較困難,比較重要的是要挑選出適合台灣的氣候。』
農改場也表示,目前台灣國內進口的小麥和雜糧都有相同的問題,就是數量相當大,但這些都得看國際臉色,因此農改場也希望逐步找出適合台灣種植的品種,且進一步開發利用,並增加農民收益。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